第九届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创新大赛获奖团队
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获得者杨光珍在直播(右一)
“劳动”是人类创造财富、实现梦想的基本活动。近年来,贵州工商职业学院以《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及贵州省《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为指引,积极探索劳动教育模式改革,为高职学生全面发展拓展路径和方法。
践行劳动教育 培养职教新人
面对当前社会出现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职业教育理应高度重视责任担当,肩负起合格劳动者培养的使命。通过强化劳动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劳动者是国家主人,理解一切劳动和劳动者都应该得到鼓励和尊重;倡导通过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人生梦想,反对一切不劳而获、崇尚暴富、贪图享乐的错误思想。加强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直接联系,发挥劳动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纽带作用,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善于劳动,达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
学校坚持探索实施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劳动教育实践中积极探索,搭建起以评价为导向的高职学生劳动素养培育体系,“创建高职劳动教育清单”入选省级优秀改革创新项目,并获得省级“劳动示范校”立项,就业率持续保持在贵州省同类院校前列。
重构劳动课程,培养职教新青年。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性和显著的实践性,在劳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十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创新劳动教育模式,先行劳动课程建设,保障“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教育目标达成;采取“一核双融三课堂”模式逐步推进并完成劳动课程体系结构优化。“一核双融”第一课堂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聚焦“劳动教育”核心课程,突出“劳动价值”“劳动精神”“劳动品格”课程模块内容。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法规等元素,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及通识课,将敬业精神、诚实劳动、工匠精神等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并创设结合专业实践教学的专业劳动技术和能力培养场景,将专业劳动在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行动中扎实推进。丰富“出力流汗”动手实践第二课堂。分类建立日常生活、生产、服务性、创新创业劳动活动,创设学习生活学生自治管理机制,开辟专业校园行等校园劳动实践项目,锻炼学生具备完成劳动任务所需的设计、操作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强化社会劳动服务价值的第三课堂。聚焦专业实践,搭建学生专业服务社会的平台,开展服务社区、乡村、中小学、行业企业的专业服务平台,同时开展广泛公益的社会服务活动,并立足学生特点和兴趣开设多彩劳动实践项目,满足学生个性化选择,积累社会服务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通过创设真实专业实践与劳动教育衔接的劳动情境,强化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的教学考核要求,突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工艺的内容创新,是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重构主线,不断丰富劳动教育内涵,带领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感悟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帮助职教新青年完成岗前职业劳动者蜕变。
强化基地建设,拓展实践平台建设。学校积极建设“校内+校外”劳动实践教育阵地。充分整合资源,建立校内劳动教育基地。利用学校内部资源,建立实践工坊、多彩活动、公益劳动、勤工奖学等,多渠道拓展实践劳动的场所。构建校园环境文化育人体系。让一草一木、一瓦一隅都成为弘扬“职业观念”“进取精神”的导师,将楼宇、廊道、雕塑、墙饰都赋予启迪“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精神内涵。把楼梯、廊道规划成学生实践劳动作品的“展示空间”。建立劳动教育清单。把校内部门工作和环境维护的工作进行劳动项目化、清单化,通过劳动学分银行的发布功能向学生推送,激励学生自主选择,参与到第二、第三课堂活动及更多彰显个性的多彩活动中,获取劳动素养积分。学校构建的立体劳动教育场景,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劳动观念,自觉践行“自强 卓越 报国”的校训精神。同时,通过整合外部资源拓展更广泛的劳动实践基地。结合区域社区和企业资源,建立服务专业的劳动实践教室、实训基地,如:联合云上贵州、中建集团等头部行业企业共建专业劳动实践基地,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提升对劳动教育的载体建设,建立专门的实践场所、体验场地、劳动设施,建成92个劳动教育教室、183个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平台,开放劳动实践场所,促进学生技能提升;与贵州省博物馆、贵阳市文化馆、贵州省图书馆、清镇市科技馆等共建研学基地,多样化满足学生劳动实践和研学的需求;发挥红色教育基地的思想引领作用,学校与“王若飞故居博物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红色文化基地”“装备制造职业学院理想信念教育基地”等20余个红色教育基地签订思想教育基地共建合作协议,发挥爱国主义教育阵地作用,培养学生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每年学生活动中以红色元素为主题的活动占比达74%,学生参与率达到96.5%以上,确保劳动教育的红色基因走深走实。
丰富多彩活动,赋能创造美好新生活。为扎实推进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学校系统设计构建了“1+3+N”劳动教育资源体系,将活动作为课堂联动劳动教育基本载体,不断推陈出新、持续丰富。立足第一课堂劳动教育的活动以课程实践项目的方式组织实施;第二课堂立足校内劳动教育基地,开设有从身边事做起的日常生活劳动。创设“一楼栋一空间”,创建生活有趣的劳动项目,使学生走进生活,体验茶艺、花艺、甜品烘焙、咖啡制作,收获劳动成果,体会劳动的丰盈和美好,培养学生幸福自己和家人的基本生活能力,这个空间的自选劳动深受学生喜爱。“黔匠工坊”作为校内一个有趣的内训活动空间,由专业社团主持并面向全校学生开放,是传统工艺和非遗技艺走向国际化的重要窗口。工坊不断推出跆拳道、中医推拿、针灸艾灸、蜡染工坊、剪纸工坊等活动项目,助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学校还开辟楼道走廊展示空间,为“黔匠工坊”学生的优秀劳动作品精裱展出,学生会因为自己的作品被优选展出而感到自豪。依托专业的服务性劳动,把使命“种”在学生心中。服务性劳动是学生展示专业能力、劳动热情的重要平台。中医推拿、护理等5个专业协会每年都面向社区、养老院和在校学生开展义诊活动。如:安龙县钱相乡开展爱心义诊活动,在提供测血压、中医推拿、艾灸及健康知识科普义诊活动中展现了学有所用和学有所精。创新创业劳动是学生用劳动点亮梦想的云梯。创新创业劳动教育,潜移默化地将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种子植入学生心中。
健全竞技体系,赶学比拼促学生成长成才。构建三级赛事机制,对接国家级别赛事,校赛“一专业一赛事”布局,保障学生全员参与。校级赛事对接国家赛事比例达到62%,学生全部参与。侧重实践技能竞赛,开展多领域、多形式的劳动教育竞赛,努力推动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教赛结合。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专业赛事,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专业能力,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体验感、荣誉感。实施分层分类,根据学校劳动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结合职业院校学生发展,开发竞赛项目。校赛为技能大赛选拔和培育参赛选手,如各专业技能大赛、“互联网+”、三创赛等;对接BIM毕业设计创新大赛、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等开展校级竞技,举办选拔参赛选手的比赛。生活劳动竞技赛的举办旨在激发学生参与比赛的热情,如班级卫生评比、特色寝室评比、特色公寓评比等,已形成评比制度,做到有秩序、有深度、有评价,营造人人愿意劳动、人人参与劳动、人人会劳动的良好局面。坚持价值引领,把劳动教育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努力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健心。如:开展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知识竞赛,帮助广大学生增强政治觉悟、树立爱国精神、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开展“‘剧’焦青春,逐梦未来”心理情景剧大赛、“逐梦新时代,一起向未来”校园文化艺术节歌手大赛等,深受学生喜爱。
坚持评价导向,引导劳动教育实施路径。评价贯通学生学习全过程,探索劳动教育增值评价,对学生劳动素养成长进行监测评价,建立三课堂课程和活动劳动积分标准,实施学期+毕业的评价报告,建立四维劳动素养评价标准和评分细则,形成对学生劳动素养的立体评价。建立学生劳动积分账户,写实记录劳动习惯与品格养成。多主体共同参与过程指导与评价,促进劳动意识和能力提升。建立学期评分标准,让劳育实施者与劳动参与者明确劳动目标和积分规则,帮助学生增长劳动知识,提升劳动技能。多主体评价,自评、互评、师评、企评、家评、社评相结合,多维度观察劳动教育实施成效,促进劳动观念培育与提升。通过主题劳动比赛、真实劳动任务、活动项目等进行积分测评,信息化赋能的“劳动积分银行”个人账户不断累积,定期输出评价计分报告,向学生评价反馈和提示,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树立劳动精神。学校还建立奖励机制,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让学生在专业成长过程中充分体会到劳动的价值与意义,感悟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内涵。
劳动创造美好 收获恰逢时节
“高校BIM毕业设计创新大赛”作为全国规模较大、涵盖专业较多的高校建筑专业赛事,已连续3年入选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备受职业院校关注和重视。
2023年,第九届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创新大赛共有全国580多所院校的4万多名师生参赛,共计提交4000余份作品。学校“BIM英才班”参加了8个赛项比赛,投递的14份作品全部获奖,其中获得国家级别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优秀奖2项。
为了保障比赛取得好成绩,教师和学生提前半年以上放弃节假日全心投入,持续高强度备赛,展现了敬业奉献的职业意识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从参赛项目图纸的初选到确定、参赛小组的人员组建到工作分工、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培训时间及培训任务安排、教学资源分配布置、对每个参赛作品制作过程进行研讨修正,再到反复推敲演示汇报PPT等各个环节,力求达到完美的效果。最终,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参赛学生在决赛时以优异的成绩在5600余支参赛团队中脱颖而出。
“这份殊荣是我们团队不懈努力汇聚智慧的劳动成果,是专注于训练的结晶,更是我们对未来职业发展的信心,由衷感谢指导老师的精心指导。”特等奖获奖学生代表吴艳秋说。
“本次大赛从2022年11月15日报名至2023年5月19日提交作品,历时6个多月,学生们克服了种种困难,经常是挑灯夜战,提交的14份作品全部获奖,是学生专业能力和学校正确决策的展示,更是劳动精神牵引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验证。学生从认识劳动、尊重劳动到创造劳动的品格养成,是练就扎实技术技能的前提,让我看到职业教育培养大国工匠的希望。”指导教师刘鹏说。
将劳动教育作为培养职业能力的重要方式,是学校近年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积极实践,此次在国家级别专业赛事上获得荣誉的历史性突破是学校BIM技术教学实力的展现,更是以劳动教育引领BIM专业教学发展的正确性彰显。
试行“BIM英才班”培养计划。经过缜密的产业分析,看到BIM技术作为当下建筑行业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其应用有着十分广泛的前景和意义。学校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劳动教育与实践训练的结合,整合资源,实行小班建制、校企共建岗位工作场景,实施模块化教学,强化实践操作训练,以企业验收标准考核学习成效。
通过深入挖掘BIM技术的优势,利用其在装饰设计方面的巨大潜力,全程应用BIM工具,以企业标准管理和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实现劳动与职业教育的高效协作和无缝衔接。
劳动是创造一切美好的源泉,劳动才能收获正当时。教学过程做到课程有劳动,训练在工坊,企标练真功,做到确保教学过程中每一次练习输出的都是企业级可交付的优秀作品,这样的职业教育才能成功创造美好,才是培养劳动者的骄傲。
劳动点亮梦想 汗水闪耀光芒
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公布了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获奖人选名单,贵州工商职业学院毕业生杨光珍上榜,成为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人物。该奖项旨在奖励近10年全国高校赴基层就业并做出突出业绩的优秀毕业生和指导服务大学生赴基层就业的教师,首次评选出398名基层学生就业卓越奖。
杨光珍来自贵州省麻江县,2018年毕业于贵州工商职业学院大健康学院临床护理系。然而,她并没有像大多数同学那样选择成为一名医护工作者,而是毅然回到家乡,投身于创业扶贫的伟大事业。
杨光珍和其他8名志同道合的同学共同创办了贵州三珍牧业有限公司和贵州三珍有机农场。作为董事长,杨光珍以很大的毅力和热情投入到公司的运营中。她深入养殖一线,与员工们共同面对创业路上的种种困难。在她的带领下,公司规模逐渐扩大,年产值逐年攀升。
然而,创业扶贫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初期,公司面临着资金紧张、技术落后、市场狭小等诸多问题。可杨光珍坚信,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真正为改变家乡的面貌作出贡献。在她的带领与坚持下,公司逐渐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如今,贵州三珍牧业有限公司已经成为一家影响力较大的企业。成品猪出栏头数从最初的100头发展到1000头,年产值达到200万元。更重要的是,公司为当地创造了20余个稳定就业岗位,带动了周边40余名农户参与牧草收割、生猪宰杀、包装转运等生产活动。这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也帮助许多经济困难家庭走出了困境。
在杨光珍的带领下,公司先后荣获多项殊荣,被授予麻江县残疾人乡村振兴产业基地、阳光助残转股分红示范点、黔东南州乡村振兴巾帼基地等荣誉称号。这些荣誉的背后,是杨光珍和团队成员们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作为一名“90后”的大学生女猪倌,杨光珍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扶贫事业。她的事迹感染着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使他们积极投身扶贫工作。杨光珍表示:“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我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和帮助家乡更多的人摆脱贫困。”杨光珍的就业创业事迹入选了2022年第五届“闪亮的日子——青春该有的模样”大学生就业创业人物事迹。
10年来,学校以培养时代劳动者为己任,坚持立足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深化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将劳动创造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和手段,以创新创业的高阶目标作为劳动追求,一体化设计、整体性推进,确保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更加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特征和要求。
“提供三个服务”,保障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取得成效。一是学校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提供1700平方米专门的场地和设施,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营造良好氛围和环境。二是提供课程和专业指导。学校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开设创新创业课程、邀请知名企业家和创业专家授课、组织校级创新创业竞赛活动,鼓励学生思考、实践和创新。三是提供扶持和指导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创业中的问题和困难,包括创业资金支持、法律咨询、市场调研等,通过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完善实践育人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改革来推进劳动教育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劳动教育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创业能力,孵化出一批如杨光珍般具有担当精神和创业热情的毕业生和无数成功创业典型案例,如:吴浩创业“迪速帮”外卖项目,为400多名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王磊创立财务咨询有限公司,吸纳30多名毕业生就业,每年提供100余个真实岗位反哺母校联合人才培养。
乡村振兴高校人才培养大有可为,乡村振兴需要新时代劳动者肩负起重任。劳动是扎根沃土向上生长的动力,贵州工商职业学院始终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作为首要任务,以劳动素养塑造拉动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培养,鼓励青年学子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一份青年力量,用汗水点亮梦想,闪耀青春的光芒。(赵红 伍少萍 韦昆 潘毅 尹艺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