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土专家”科技赋能高山蔬菜产业

2024-02-04 16:12:59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农家科技杂志

城乡统筹发展网-农家科技杂志(记者 蔡鸽 李朋 特约通讯员 邓长琴 吕莉)他幼年丧母,因家境贫寒辍学当煤矿工人,扛起家庭重担;他求知若渴,利用打工间隙提升自己,最终获得成人大专学历;他头脑灵活,返乡创业发展高山蔬菜,带动乡亲们致富增收,成为人人称赞的“重庆市劳动模范”;他就是南川区大有镇水源村有名的“蔬菜达人”——冯秋容。

▲ 冯秋容在采摘番茄

近日,记者来到水源村蔬菜种植基地,见到了正在大棚内采摘番茄的冯秋容:一身老农的行头,身材瘦削,皮肤黝黑,朴实憨厚,让人很难将其与远近闻名的乡土人才联系起来。“这个番茄品种叫极品红冠,个头大、产量高,亩产能达到8.5吨。我们的优势是反季节生态种植,番茄口感自然纯正、风味浓郁,是合作社的招牌蔬菜,方圆十里都知道,不用担心销售问题,都是老顾客先下订单我们再采摘。”冯秋容笑着介绍道。

据了解,2014年冯秋容返乡创业,因地制宜在水源村发展番茄、黄瓜、辣椒、花菜等高山蔬菜,凭借着多年的摸索和坚持,目前成功发展蔬菜面积共160亩,年产值达到200万元。

▲ 冯秋容筛选番茄

经历坎坷,外出闯荡多年返乡种生态蔬菜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或许是从小家境贫寒,早早步入社会的缘故,锻造了冯秋容坚韧不拔的品格,也为他日后的成功埋下了种子。

1983年,年仅10岁的冯秋容正读小学三年级,却不幸遭遇家庭的重大变故。母亲因病去世,不久后婆婆也相继去世,父亲性格木讷,家里还有个妹妹,生活格外清苦。“家里太穷了,后来辍学跟父亲到山里挖草药维持生计,情况稍微好点又继续读书,读了两年又辍学,直到1990年才读完小学。”冯秋容说。

为了补贴家用和供妹妹读书,冯秋容小学毕业后便不得已跟着村里人到南川周边的小煤窑下井当工人。越没有机会读书,骨子里越渴望读书。在矿上挖煤的3年里,冯秋容报考了成人夜校,靠着无数个夜晚的勤奋坚持,他顺利拿到了中专学历。这也让他更加坚定了靠知识改变命运的决心。

▲ 南川区农业农村委工作人员到番茄基地调研

1994年,冯秋容随南下打工浪潮到了广州。 刚到广州,看到铺天盖地的工厂招工信息,冯秋容却没有心动。他不甘愿做一名普通的操作工人,于是四处物色能学点技术的工作。偶然间,他得知汕尾市果蔬研究所正在招工人,虽然是体力活,但冯秋容觉得可以有机会接触到技术活儿,便义无反顾地去了。冯秋容在工作中踏实肯干,很快便得到了负责人的信任,并手把手教他果树嫁接技术。冯秋容也不负信任,他眼明手快,爱问爱记,又肯下苦功,常常一个人在树上反复比画,用了一年的时间陆续学会了龙眼、荔枝以及蔬菜的嫁接技术,工资也由原来的14元/天涨到80元/天。

1998年,到了适婚年龄,冯秋容回到南川娶妻生子,为了更好地照顾妻儿,他留在家乡以帮人嫁接打零工维持生计。然而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家庭开销与日俱增,这让冯秋容倍感焦虑。为了养家糊口,他不得不考虑多赚点钱的问题。可当时的南川果蔬产业还未形成规模,想靠嫁接技术找更多的钱不太可能。迫于现实压力,2008年冯秋容决定重操旧业,前往四川省古蔺县的一个煤矿打工。凭着踏实肯干,他得到了老板的赏识,从几百人的队伍中脱颖而出,干上了小队长、片长,第三年开始给老板帮忙管事儿,2013年的时候工资最高达到了1万元/月。“当时煤炭行情好,只要肯吃苦,还是能挣到钱。”冯秋容说。正当工人们都羡慕他时,他却提出了辞职。

“2014年,回乡过年看到村里大片的土地无人耕种,长满荒草,心里五味杂陈,于是就有了回老家盘活土地资源发展种植业的念头。”冯秋容解释为何放弃煤矿上的高薪时这样说。

返乡后的冯秋容听人说高粱行情好,于是他流转了100多亩土地种植高粱,并注册了南川区逢秋荣高粱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了确保能种植成功,他从耕地、育苗到施肥、防虫等每个步骤都亲力亲为。然而,由于当年天旱,高粱收成大减……20万元的投资,一年就亏光了。

第二年,冯秋容痛定思痛,为了选择合适的农业项目,他参加了南川区农业农村委组织的高素质农民培训,并请来农业专家实地指导。专家一番调研考察后指出,水源村海拔930米,昼夜温差大,土壤含硒,水里富锶,兼有得天独厚的高山冷凉气候,特别适合种植反季蔬菜,可实现错峰上市,市场前景广阔。

经专家一点拨,冯秋容眼前一亮,想着过去在广东学过的蔬菜嫁接技术正可派上用场。说干就干,2017年冯秋容在水源村流转了160亩土地,引进海椒、丝瓜、茄子、黄瓜等十几种蔬菜品种进行露天试种。哪知蔬菜的栽培管理繁杂,单会嫁接远远不够。由于缺乏管理技术,加上品种没选好,当年蔬菜病虫害发生严重,长势不佳,商品性差,产量低下,最终亏了十几万元。面对失败,冯秋容没有退缩,他深知必须脚踏实地,积累经验才能走得更稳。

▲ 工人在采摘番茄

为了掌握蔬菜种植技术,冯秋容一边利用空闲时间在网上学习理论知识,同时积极参加南川区农业农村委组织的高素质农民培训,并邀请市农科院的蔬菜专家来实地指导施策。冯秋容把学来的技术成功运用到实践中,不断试验摸索并总结经验,最后因地制宜筛选出花菜、番茄、海椒、黄瓜、茄子这5种蔬菜优势品种作为未来主栽蔬菜种类。

“用南瓜嫁接黄瓜高产品种,一棵藤上挂四五根黄瓜都没问题。除了提升产量,还可以克服连作障碍,防止发生黄瓜枯萎病和疫病,嫁接后的黄瓜抗逆性增强,具有耐低温、耐涝、耐旱等特点,管理起来也省心不少。”提到新品种与嫁接技术结合的优势,冯秋容打开了话匣子。除此之外,冯秋容还严格按照生态种植管理模式严格把控每一个种植环节,如施有机肥、利用“物理+生物”结合的方式防治病虫害,在基地安装杀虫灯、悬挂粘虫板等,保证蔬菜高品质。

工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嫁接当年的黄瓜亩产达到了3.5吨,且口感脆爽、个头均匀,刚上市就被当地批发商以6元/千克的价格一抢而空,冯秋容也因此大赚了一笔。尝到了甜头的冯秋容,2018年又开始大胆尝试番茄嫁接,他选择了本地番茄“极品红冠”和外地番茄“普罗旺斯”两个品种进行嫁接。本地番茄根系发达、适应良好、抗病性更强,外地番茄挂果多、个头大,嫁接后,当年亩产均达到了3吨多。

壮大蔬菜产业,携手乡亲共致富

虽然应用嫁接技术可明显提升产量,但因高山雨水多,番茄表面经常发生裂口,且开裂之后很容易招惹害虫,导致番茄腐烂发酸。2020年,冯秋容在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训时了解到设施大棚栽培不仅可以避免恶劣天气的影响,还能延长蔬菜采收期,他当即决定要将传统露天栽培改为设施大棚栽培。就在这时,南川区农业农村委了解到他的情况,给予40万元的扶持资金帮助他为50亩番茄搭建单栋大棚,同时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在基地安装了节水灌溉设施(滴灌管网系统),顺利实现了水肥一体化管理。

▲ 工人在采摘番茄

2021年,50亩晚熟设施番茄喜获丰收,亩产量从之前的每亩3吨多提升到5吨左右,并以高于市场价1倍的售价供应各大超市,还供不应求。冯秋容却并没有安于现状,他继续摸索学习番茄换头接秆落秧技术,计划将番茄的产量继续提高。为了顺利掌握该技术,冯秋容像搞科研一样种蔬菜:每天观察番茄的长势,记录棚内变化,每天的天气、温度,还有出现病虫害时的处理、用药情况等,那段时间他除了吃饭就泡在地里。辛勤汗水浇灌成功之花。在他的不懈努力下,2022年番茄亩产量提升到8.5吨,创了新高,纯利润达到了50万元。“大棚番茄生长期长达11个月,植株高度可长到4米以上,及时换头可防止新头徒长,又不影响早熟和早期产量,能显著提升经济效益。现在我们的番茄除了供应南川一些生鲜超市,在重庆主城的一些蔬菜批发市场也有卖,都是商家自己上门来收。”冯秋容说。

越努力,越幸运。靠着种植高山蔬菜冯秋容不仅成功走上了致富路,也收获了无数的掌声。他先后荣获“重庆市第六届劳动模范”“重庆好人”等荣誉称号,还当选为南川区政协委员,派驻水源村挂职兼任“名誉村主任”。据了解,近年来全国工商联大力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把民营企业生力军动员到乡村振兴主战场。在南川区委统战部、区工商联的扶持下,冯秋容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成为一名本地乡村企业家。

当上了“名誉村主任”的冯秋容,目前正努力帮助水源村整体发展蔬菜种植产业。为了发挥带头作用,冯秋容采取无偿提供蔬菜种子、鼓励发展家庭农场和传授培育、嫁接、防虫关键技术等方式,并先后吸引30户村民加入自己的合作社,让菜农在得到技术保障的同时,还能在销售上得到帮助。“一个人富不算富,只有大家富才算富。要壮大蔬菜产业,单靠我一个人不行,大家抱团发展才有前途。”冯秋容说。目前在他带动下,周边村民发展蔬菜种植面积超300亩,平均每户每年增收2万元左右。

“80后”小伙张兴伟是冯秋容的“大弟子”,曾经在外地从事二手汽车销售工作,由于行情不稳定,一年到头赚不了多少钱。2022年回老家,他看到冯秋容的高山蔬菜产业搞得风生水起,于是决定跟着冯秋容种蔬菜,之后种了40亩晚熟番茄,当年就赚了20万元。“感谢冯总对我一路指导,从种苗选择、管理技术到大棚搭建手把手教我,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接下来我准备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张兴伟笑着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了带动村民们实现家门口就业和增收,冯秋容还长期稳定雇用8人、灵活用工20人,每人每天收入为80~100元,全年人工支出40多万元,有力解决了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风吹雨打知生活,苦尽甘来是人生。冯秋容把“工匠精神”根植于心、付之于行,探索出一条产业兴旺、村民幸福的高山蔬菜致富路。提到对未来的规划,冯秋容已有了清晰的目标:“目前我正在申请绿色认证,下一步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带领更多周边群众种植高山蔬菜,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管理标准、统一销售,把南川高山蔬菜打造成一张亮丽的绿色名片。”

《农家科技》(2024年01期)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