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从产业示范带头人到乡村振兴“领头雁”的蜕变

2023-04-14 14:42:16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农家科技

城乡统筹发展网-农家科技记者 刘早生 李朋 特约通讯员 李赟

阳春三月,站在海拔700米的绿水村香薇园高处,一幅天蓝地绿、满园馥香的图画徐徐铺展开来,蜿蜒的水泥路如一条玉带缠绕青山,一个个沉甸甸的果实色泽鲜艳,阵阵橘香沁人心脾,柑橘林里处处生机勃勃,一场“甜蜜接力”正火热进行……争“鲜”春节档的砂糖橘、纽荷尔脐橙余热未了,“春天里的第一抹艳红”沃柑家族迅速占据应季水果C位,“杂柑中的贵族”耙耙柑开园准备就绪……漫山遍野的橘树,为人们献上一波又一波的味觉盛宴。

香薇园生态农业家庭农场主人蔡志华,扎根深山20余载,掘山为路,化荒为宝,凭着一种“誓不低头、坚持到底”的气魄,将昔日荒废的林地打造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果园,而蔡志华也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致富能人,并于2019年当选绿水村党支部书记。

▲ 蔡志华正在帮客户采摘耙耙柑

筚路蓝缕勇拓荒

“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春种一大片,秋收一小箩”是蔡志华对家乡万盛区丛林镇绿水村过去刻骨铭心的记忆。1998年,25岁的蔡志华已结婚,并育有一女,靠着家里几亩瘠薄的山地勉强糊口,幸好学得一门木工手艺,农闲时节,便外出揽些木工零活,才够维持一家开支。外出做木工的时候,蔡志华时常听到有人谈起广西那边有人种柑橘赚了钱。那时村里正好有一个百余亩荒废的集体柑橘园,柑橘园建在一片大山上,那时山上没通电,上去也没有公路,还缺水源,没人愿意接手,荒草长得一年比一年茂盛,柑橘树一年比一年少。那时候蔡志华一心想多赚点钱,但苦于没有好的门路,听到有人说种柑橘能赚钱,就想把村集体荒废的果园承包过来试试。一打听,那片柑橘园每年承包费要3万元,当时蔡志华手里没有存款,向亲戚借了1.2万元,远远不够,为了能把果园承包下来,他只好找到家境宽裕点的姑爷和幺爸(叔叔)商量,力邀他们加入进来合伙承包。姑爷和幺爸都觉得蔡志华为人可靠踏实,就答应参股合营。三家人每户出1.2万元(其中6000元为果园肥料、农药前期投入费),各占股三分之一。

然而,失望却比希望更早一步到来。2000年左右,柑橘树开始挂果,柑橘卖完收入1万元,肥料、农药投入1.5万元,还没有算人工费、承包费,果园入不敷出。第二年一算账还是亏损。姑爷、幺爸都打算撤资,不干了。蔡志华的老婆也反对继续承包,三家人都不想要。可是那时大山深处、信息闭塞,也没有人来承包,柑橘园成了“烫手山芋”难脱手。最后三家人只好抓阄,来决定谁来承揽下来。蔡志华的老婆第一个去抓,一下就抓到了,没得法,只好硬着头皮接下来。姑爷、幺爸看到蔡志华有难处,就将原股折价转让,原来每家参股1.2万元,蔡志华只需退给他们各7000元就行了,而且不要求他马上就还,果园收益好了再还不迟。

“当年转由我独自承包这片柑橘园,压力很大,但动力也更足,责任心也更强了。”蔡志华告诉记者。

蔡志华反复思量,认为最初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种植、管护柑橘的新技术。为了一心一意打理好柑橘园,蔡志华与妻子吃住在山上临时搭建的破漏茅草屋里。有时一天只吃两顿饭,年幼的孩子上学要走很远的山路,他们也没时间接送。回想起这些,蔡志华眼眶瞬间变得湿润起来。那时候,杂树、荆棘长得比柑橘树还高,远远望去,俨然一片荒山野林。只要不下雨,蔡志华就会带着柴刀,去清理果园内的荆棘、杂树、野竹、丛草,给柑橘树松土、施肥、修枝。在蔡志华的悉心管理下,一年后,果园里的荆棘、杂树、野竹、丛草不见了踪影,一株株柑橘树重新焕发生机,当年柑橘喜获丰收,产量首次突破20万千克。蔡志华似乎看到了致富的曙光。然而,蔡志华还是高兴得太早了。“产量上来了,但由于道路崎岖,运输困难,品种老化,没有销路,最后一半烂在了地里。”蔡志华说。

但执着的蔡志华没有因此打退堂鼓,反而越挫越勇。为了引进新技术、新品种,他积极参加万盛区农广校举办的各类培训,四处“求经”,用3个多月的时间走遍了南川、綦江等周边城市,边跑市场,边学习技术、寻思发展路子。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10年,国家鼓励并大力扶持微企创业者,蔡志华获得区政府补贴3.2万元,并注册成立香薇园生态农业家庭农场。随后,在当地政府“乡村旅游”相关政策支持下,通往果园的公路、果园采摘人行便道、蓄水池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蔡志华的香薇园生态农业家庭农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 果林间的“原味木屋”

技术“照亮”果园增效路

“路通了,基础设施完善了,柑橘也方便运输出去,上门来采摘、游玩的客人越来越多。”蔡志华说。然而由于柑橘品种单一,上市集中,销售压力依然很大,柑橘园的效益较预期还相差甚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万盛区农业部们专家的技术培训和指导下,蔡志华决定利用高接技术,在原有老品种枝干上改接优良品种,进行品种更新。

2013年,蔡志华成功引进第一批嫁接果苗,并嫁接成功。随后经过多年的持续嫁接改良,香薇园已有“不知火(丑柑)”“春见(耙耙柑)”“红美人”“椪柑”“血脐”等10多个优良品种,达到了既能产出高品质柑橘、延长柑橘果品货架期,又能比重新栽植提前结果而减少损失,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

在一棵“耙耙柑”树上,记者看到果实全部套上了纸袋,树旁还撑起了一把蓝色大伞。“柑橘套袋是给即将成熟的柑橘穿上‘防冻衣’。”蔡志华介绍。入冬后,山上气温骤降,为防止低温天气给果树带来的不利影响,园里耙耙柑全都穿上了“防冻衣”,以提高其防寒抗冻能力。给柑橘树撑伞,则是为了防止大雪压断果枝。

随着柑橘面积的扩大和农村劳动力的减少,蔡志华引进现代最新高效省力的果园机械化技术,“利用无人机为果树喷洒农药,其‘地毯式’病虫害统防统治的优势明显,机体可负载30千克农药,每小时可施药50~60亩,施药效率是传统人工喷雾施药的30多倍。”蔡志华告诉记者,以前村民用传统喷雾器喷药,每人每天最多只能喷完10亩地,而无人机只需一人在地面操作,一天就能完成300亩地,省时又省力。

香薇园的柑橘都是种在山坡上,过去运送肥料、采摘果实都靠人肩挑背扛,费时又费力。2019年,蔡志华在果园里安装了轨道运输机。这个运输机像“小轻轨”一样,可以将肥料、果苗、果子等物品轻松运送到目的地。

“轨道运输机一次可以运载300千克物品,运送3吨有机肥,只需要雇佣1个工人,2个小时就能搞定。”蔡志华算了一笔账,以香薇园为例,如果采用人工搬运各类物资和柑橘,一年下来的成本约为4万元,而轨道运输机的成本和运营维护费仅需1万元。

“多年来,通过持续改路、改水、改密、改肥,实施公路硬化到园、水电供应到园、喷灌铺设到园、机械普及到园、综合防治到园等标准化果园创建,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蔡志华乐呵呵地说。如今,香薇园的种植规模扩大到260余亩,因为柑橘味道纯正、品种丰富,每到收获季节,上山采摘的客人络绎不绝,柑橘供不应求,果园产量达到10万千克,收入80万元。

产业带头人蜕变成乡村振兴“领头雁”

“把柑橘运出去卖,成本高、收益低,操作不好还要亏钱。如今便利的交通、完善的配套设施,吸引大批游客进园采摘。”蔡志华说,他不再一味追求果园的产量和销量,而是依托这座成熟的果园,将经营模式逐渐从单纯的种果、卖果,转为打造一条观光、采摘、游玩、体验于一体的生态产业链,发展乡村旅游。

经过多方考察和学习,蔡志华决定依托柑橘林打造生态农家乐。如何让香薇园在同质化的乡村旅游市场中脱颖而出?蔡志华深思后决定建造既有乡村特色又符合当下潮流的“原味木屋”。

蔡志华说,既然走生态路线,那么房屋也应该让人眼前一亮。他把木屋建在果园,隐藏在碧绿的橘林中,居住其中,给人以返璞归真之感。此外,香薇园推出的菜肴也都是全生态的,家禽、蔬菜等食材都是当地村民自己种养的,深受游客青睐。如今,香薇园名声在外,已逐渐打造成为集赏花采果、餐饮休闲、运动健身、民宿栖居于一体的休闲度假胜地,一到周末,游客络绎不绝;采果季节,车子可停到公路三四百米开外。

“我是一名党员,不能光盯着自己的事干。”蔡志华说,人活着就得有理想,20多年的艰苦创业,他实现了自己的致富梦想。如今,他的第二个梦想,就是带领全村人一块富起来。

2019年8月,绿水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蔡志华高票当选,挑起了村党总支书记的重担。靠着办果园的成功经验,蔡志华带领村“两委”班子立足当地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努力壮大村集体经济,引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丛林镇历来就有种植食用菌的传统,但基本上都是小户生产,品种单一、产量低、利润少。”蔡志华介绍。近年来,在重庆华绿生物有限公司、品品鲜菌棒厂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蔡志华带领全村大力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和管理经验,努力促进生产管理优化升级、提质增效,食用菌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构建了“公司+农户+合作社”发展模式;并成立鑫润源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率先发展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在多产业联动助推下,依托蘑菇总动员和黑山谷景区的溢出效应,绿水村香薇果园、绿水脆桃园、琯溪蜜柚园、精品李园等一批特色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蔡志华介绍,目前,绿水村发展特色水果种植面积约67公顷,年产值达600万元,解决固定就业80余人。

农房打造成了精品民宿、农田变成了农耕体验园区、闲置劳动力转型为了旅游服务者……在“头雁”蔡志华的引领下,绿水村以“特色”产业为底色,打造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重新定义了新时代的田园生活。

《农家科技》(2023年03期)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