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发展网讯(记者 方向/文 大足区融媒体中心 欧柚希/摄)年初,重庆市政协六届一次全委会期间,大足区政协主席廖文丽在提案中呼吁:“让拥有800年历史的冬菜尽早进入国家级‘非遗’”。这种起源于南宋的腌制食品,仍在自己的家乡大足区逐梦前行。
▲大足区珠溪镇白马村冬菜合作社
谈及川渝地区的腌菜制品,大足冬菜虽与涪陵榨菜、宜宾芽菜、内江大头菜齐名,却因偏高的价格,表现得并不亲民。“一般咸菜几块钱一斤,大足冬菜平均要三四十元,堪比腌菜中的茅台。”大足区珠溪镇白马村支部书记刘孙良说,冬菜对于大足人民是有感情的,它早已不是一碗简单咸菜,很多人离开家乡,走到哪里都舍不得这口,吃到嘴里的都是乡愁。
2011年,白马村村民段绍轩从外地务工回村后,正值遇到立春冬菜收割季。干起从小熟练的农活,段绍轩心里有了些想法,于是他找到村支书刘孙良一商量,很快便获得了镇政府的支持,利用一间废弃学校改建成厂房,成立了白马村第一个冬菜股份合作社,取名“鑫轩冬菜”。
为了传承冬菜制作古法技艺,段绍轩不辞辛劳把退休在家的刘唐正请到合作社,为工人们指导培训、传授技艺。
“谁是刘唐正?问出这句话的多半是外乡人。”段绍轩说,刘唐正腌制的冬菜有秘方,在珠溪镇很有名气,他腌制冬菜的手艺就是老辈子传下来的。他把秘方传授给本村人,也不能算是外漏,所以村民们学得认真,刘师傅教得放心,每年开坛时,村里的那熟悉的味道几十年没有变过。
▲立春后村民们晾晒冬菜
“一年青、二年黄、三年黑、四年亮”,手工腌制的冬菜历经4个年头才能开坛,因为制作周期长,在珠溪镇政府的不断的支持下,冬菜种植已经在各村形成规模,抹平了偶尔出现的空窗期。以白马村、宝珠村、官仓村、虎溪村为主的冬菜基地,先后建立起7个冬菜合作社,已基本形成涵盖种植、初加工、精深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冬菜产业链,5000余户周边村民加入冬菜种植产业,成为当地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
▲利用农闲期冬菜成为当地主导产业
“珠溪镇的冬菜已经完成了从初级农产品到商品的转变。”珠溪镇党委书记姜涛向记者提起冬菜近几年的良好发展,言辞中不断的透露出自信和骄傲。在当地几个冬菜种植大村,镇政府把“三变政策”始终贯彻到每个村民,让农户们把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尽可能让村民参与进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真正为乡村振兴赋能,以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为首要目标。
姜涛介绍,下一步珠溪镇会持续推进“公司+农户+基地”的产业模式,让更多的村民学习冬菜腌制技艺。“冬菜在大足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意义,而珠溪镇是大足冬菜的发源地,更肩负着产业振兴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