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科创训练营,通过云端直播和边远山区小学生共上一堂“绿色大思政课”;发挥专业所长,帮助村委会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造⋯⋯2月5日,重庆日报记者了解到,寒假期间,我市许多大学生纷纷走进“社会课堂”,上好实践“必修课”。
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2022级研究生何家睿(右二)和同学一起开展环保科普 受访者供图
参加科创训练营为科研项目转化“取经”
“训练营里高手如云,每堂课都充满压力,但收获也很大。”这几天,重庆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李瑞正在两江新区明月湖国际智能产业科创基地参加科创训练营。
据了解,该训练营由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明月湖科创基地创始人李泽湘发起成立。在近一个月的培训时间里,李瑞和其他参加训练营的学员要接受设计思维、系统思维、建模验证、工程思维等方面的培养,并要通过用户调研、定义产品、核心功能模块验证、产品原型机展示等创业模拟考核。结营时,每个小组还要进行路演展示。
“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李瑞说,去年,他以队长的身份带队参加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和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他们的项目“光网络全光安全防御系统”分别获得了重庆市银奖和金奖。
和李瑞当“同学”的,不仅有来自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的博士、硕士、本科生,也有经验丰富的创业者。“每天的安排都满满当当的,不仅能够学到创业理论,也能和基地的创业团队随时交流,获得宝贵的创业经验。”李瑞告诉记者,训练营还安排了包括科创集市在内的多种多样的科创活动,让学员们走出教室,零距离和用户进行沟通和访谈,“相信训练营结束时,我带领团队创业的信心和底气会增加很多。”
重庆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李瑞参加科创训练营 受访者供图
和山区小学生云端共上“绿色大思政课”
“小朋友们,垃圾桶有哪几种颜色?”“绿色、蓝色、红色、灰色”……当大学生志愿者面对直播镜头抛出问题,在手机屏幕另一端的重庆巫溪县通城镇红路小学校学生们便迫不及待地抢着回答。一场“云端课堂”的环保知识竞答,满溢着热闹又有趣的气氛。这是寒假期间西政学子和巫溪小学生共上一堂“绿色大思政课”的情形。
自2022年11月起,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第七届新生骨干训练营的大学生们以《民法典》《长江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为切口,陆续从人文、生态、历史、科技、智慧等领域展开研学实践探索。今年寒假期间,15名大学生组成的志愿者队伍走进两江新区等地,以山城绿水青山为“课本”,用多样化形式为市民和边远山区小学生普及生态文明意识。
“这已经是我第三次参与环保普法活动。作为西政学子,我深刻意识到自己作为法律人的责任与担当。”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2022级研究生何家睿介绍说,除了线上直播,研学活动还嵌入了校园普法课、环保科普课等内容。接下来,他和同学们还将把实地研学过程形成“微调研报告”,传递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
该校民商法学院党委书记张伟莉教授表示,新学期开始后,学院还将走进公园、社区、企业、学校等地,开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原文研读、实地研学、理论宣讲、研讨座谈等,让青年学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经管学院2021级经济与金融班学生樊亚琼协助做全村脱贫户的收入核算统计 受访者供图
村里考出的大学生成村干部“小助手”
“亚琼,你看看这个内容能不能制作一个表格?”“好嘞,没问题。”今年寒假,在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铜鼓镇铜西村,村里考出去的大学生樊亚琼帮了村干部们不少忙。
樊亚琼是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经管学院2021级经济与金融班的学生。“利用每年暑假和寒假的时间,我们这些从村子里考出去的大学生都会向村委会咨询,有没有需要我们可以帮上忙的事情。”樊亚琼说,今年寒假,村委会邀请她和另外几位大学生担任村支书“小助理”,完成一些数据统计工作。
在核对农民信息采集表时,樊亚琼发现很多村民对当前正在推进的“农村人居环境改造”持观望态度,“比如老旧厕所的改造,许多村民对政策不了解,总想着等其他人先改了来再动手,导致这项工程推进比较慢。”
身为村干部的“小助手”,樊亚琼和小伙伴们认识到,要把基层工作做好,也是需要技巧和方法的。他们尝试着先从家人、亲戚着手,摆案例,讲效果,用经济学最简单明了的“算一本账”说话,帮助村委会推进这项工作。
“除了学好课本知识,还要上好实践这堂‘必修课’。”樊亚琼说,今后她将尽量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为家乡的发展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