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石柱桥头:一个小镇的洪荒磁力

2022-07-13 20:16:20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

城乡统筹发展网7月13日讯 记者 刘辉 通讯员 刘武宜

7月7日,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桥头镇特别闹热。

重庆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曹清尧来了,石柱县委书记张华来了,县长郭小萍来了,重庆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来了,重庆出版集团来了,四川美术学院也来了……

这样的热闹场面在桥头镇一年中有无数次,大到兔肉节、李花节、梨花节等各种节会,小到日常田间地头党员干部同百姓劳动聊天。而更稀罕事儿还有不少,昔日飞出的“金凤凰”纷纷往回飞,众多“打工仔”回家带领乡亲致富,过去的撂荒地成了抢手货,变成“花果山”,市级部门的项目也纷纷向桥头倾斜。

他们的到来只为一件事:乡村振兴。

那么,一个滨湖小镇为何如此具有吸引力?

▲ 桥头镇一角。顾庆庆 摄

磁场之谋:睿智打开深山发展问号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桥头镇位于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是重庆市17个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之一。

古希腊著名的科学家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

石柱县如何找准发展支点,寻求最佳发展路径?

2021年初,石柱县委县政府在全县椭圆形中心点桥头镇划了一个圈——打造重庆乡村振兴的“桥头堡”。

去年5月,随着重庆市委宣传部帮扶集团的到来,打造重庆乡村振兴的“桥头堡”有了更为深层次解析——

“在市委宣传部帮扶集团统筹下,驻桥头镇工作队多次与石柱县委县政府领导及职能部门研讨发展总体规划,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建议。”桥头镇党委书记王东介绍,帮扶集团对桥头镇乡村振兴总体规划的建议重点瞄准了桥头镇资源优势,找准发展基准点。

▲ 石柱红脆李桥头示范基地。顾庆庆 摄

“我们一方面探索‘一湖二业三组团’总体规划,一湖即围绕水库按照4A级景区标准打造藤子沟国家湿地公园,二业则是发展以石柱红脆李为主的水果产业和以武陵土宿为品牌的民宿产业,三组团有湿地康养组团,主要包含瓦屋村、长沙村、赵山村;综合服务组团,以马鹿村为主;耕读田园组团则以田畈村、桥头村、野鹤村为主。”重庆市委宣传部帮扶集团桥头镇驻乡工作队副队长叶林说:“发展规划确定后,我们与镇党委政府一道反复研究市委帮扶重点项目,对七个村庄、民宿产业、美丽乡村、美丽家园、南岸援助资金项目等进行专项规划。以发展水果业为例,就配套了果业加工厂、8个简易水果仓储、瓦屋果酒作坊等项目。”

由此,桥头镇锁定“一湖两业三组团”空间定位,聚力“千年桥头、水韵果乡”发展定位,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抓手,全面推进“五大振兴”。

虹吸效应:统筹力量迎来八方驰援

红脆李,售罄。

翠冠梨,售罄。

黄金梨,售罄。

帮扶队员笑了,百姓腰包鼓了。

这是去年桥头镇消费帮扶出现的喜人场面,更是重庆市委宣传部帮扶集团统筹各方力量,多层次形成资源“虹吸效应”的一个剪影。

据了解,在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姜辉和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社科联主席张鸣的大力关心指导下,桥头镇充分运用帮扶集团对口资源、主动争取上级部门行业资源、积极引进各类社会资源,逐步形成市、县、镇、村四级联动的供给传导体系,资源“虹吸效应”逐步显现,汇聚成桥头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

▲ 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姜辉调研桥头镇。桥头镇供图

▲ 重庆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曹清尧在石柱桥头镇调研。顾庆庆 摄

叶林介绍,市领导多次到桥头,要求帮扶集团全力以赴做好帮扶工作,尽最大努力利用好各方资源。在市领导的带动下,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曹清尧及其他部领导,市委网信办、市药监局、重庆医科大学、农发行重庆市分行、重庆中烟工业公司、重庆水务环境集团、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重庆出版集团等帮扶成员单位主要领导纷纷到桥头指导工作,给桥头镇乃至石柱县带来巨大的鼓舞支持。目前,23个帮扶集团成员单位与桥头镇在医疗康养、数字通信、民宿建设、特色产业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70余个,筹措帮扶资金2400万元;驻乡驻村工作队与县、镇、村密切配合,深入基层开展调查走访,为乡村振兴出谋划策,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累计开展消费帮扶达1300余万元,筹建乡村振兴积分银行7个。

▲ 马鹿社区暖心小院。顾庆庆 摄

据了解,在市领导的积极协调下,市级相关部门纷纷为桥头争取政策倾斜,最大限度调集资源、政策、资金,不断充实桥头镇乡村振兴“总盘子”。目前,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经信委、市林业局、市农业农村委、市生态环境局等市级部门正在为桥头镇包装策划项目,预计支持项目有望达到20个。

在各级各部门带动下,各类社会组织、高校团体纷纷为桥头镇乡村振兴助力添彩,石柱县也将东西协作帮扶、中央定点帮扶、区县结对帮扶等重点资源向桥头镇倾斜。目前,西南政法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文投集团、市民宿协会等多家单位实地调研后均表示将参与桥头镇民宿发展、智慧农业、文化旅游发展,市慈善总会、绿叶义工、市版权协会、市民宿协会等社会团体也主动为桥头捐款捐物,提供助力。

▲ 建设中的瓦屋部落。顾庆庆 摄

正是由于帮扶集团统筹各方资源形成的“虹吸效应”,去年仅果业一项,借助五大市级媒体直播带货,累计销售田畈梨500吨、脆红李320吨,带动1025户果农户均增收1.2万元。

“虹吸效应”还带来民宿产业的大发展,全镇开启民宿产业打造“武陵土宿”品牌,按照政府整治人居环境、企业投资民宿项目、群众参与配套服务的模式,精选20个院落、收储52处闲置房屋、招引11个民宿伙伴,吸引了重庆民宿协会联袂打造全市首个民宿产业综合体。

筑巢引凤:昔日穷乡悄变投资热土

走进桥头,清澈的湖水穿镇而过,这就是藤子沟国家湿地公园,在湖边,一座具有民族特色的“楠溪逸园”民宿掩映在绿树之中。

清晨,坐在“楠溪逸园”的观景台上,但见朝阳从对岸山间冉冉升起,霞光在湖中铺开一道金辉,好不怡然。

▲ 楠溪逸园。顾庆庆 摄

▲ 桥头日出。顾庆庆 摄

这座民宿有餐厅、多功能厅娱乐室、观光果园,为村里解决了不少就业岗位。

“镇里的发展规划让我们看到了商机。”提起民宿项目,向学平认为,党政部门的科学规划与产业布局是吸引当地能人回乡创业的源泉,配套的产业政策会让他们有更多的投入。

桥头回乡创业的还有不少。

刘淑琴是20年前从桥头考出去的大学生,她听说近年来当地政府加强生态保护,藤子沟国家湿地公园的绿水青山引来不少外地游客,于是把老家房屋改造成民宿。

▲ 滨湖美镇桥头村。顾庆庆 摄

31岁的农学专业毕业生谭雪梅也“飞”回了家乡。她曾在石柱县城社区工作,去年3月回村后被选为全镇最年轻的村党支部书记,发挥所学专业优势,带领村民发展乡村旅游。

谭雪梅说:“过去桥头村人多地少,支柱产业缺乏,比较贫困。这两年,桥头村紧靠藤子沟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优势,加快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招商引资建设风情渔村农旅融合项目,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桥头镇镇长陈森林介绍,过去桥头镇年轻人几乎全部外出,如今随着当地大力发展农文旅融合产业,越来越多的外出村民嗅到商机、返乡创业,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在桥头镇田畈村的山坡上,漫山遍野的梨树硕果累累。去年,全村梨子收入350多万元,385户果农受益。

但在几年前,这里却是一片荒地。

而让荒地变成果园的是曾经在外打工的曾瑞华,2013年,曾瑞华被村民选为村委会主任。

“我回到村里发现一半以上的土地都撂荒了。于是想到要发展长效产业,请专家过来考察,最后根据气候和土质条件,决定种植翠冠梨和黄金梨。”曾瑞华说,2017年11月开始,村里争取了11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对土地进行整治改造,发展了1700余亩梨树。

据了解,桥头镇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累计种植红脆李、黄金梨、翠冠梨等果树1万多亩。如今的桥头镇,村村有产业,过去的撂荒地,纷纷变成了示范田、花果山。

桥头镇产业规划的实施,还吸引了大批企业前往投资,陶然居在瓦屋村流转土地500亩发展莼菜,谭建兰在瓦屋、马鹿、长沙三个村发展红脆李1700亩,全镇有冇名堂民宿、桥头印象等10余家企业前来投资兴业。

桥头镇在市委宣传部帮扶集团的倾力帮扶下,利用科学规划、统筹整合资源、媒体扩大影响等措施,从“长在深山无人识”的“夜明珠”逐渐成为全市的发展热土。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