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完善教师待遇保障、增加教师编制、合理减轻教师负担……这些教育建议你怎么看?

2022-03-07 09:02:53  来源:中国教育报

小编说

完善教师待遇保障、“双减”后要给教师合理减负、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更新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标准……

两会期间,这些热点教育话题再次被提及,代表委员们提出了什么建议?您最关注哪些话题呢?我们一起来看~

01

民进中央:完善教师工资保障和各项福利待遇保障

2021年11月,教育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民进中央提出修订建议:

一是明确教师身份地位和权利义务,突出体现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公共使命担当。

二是明确相关政府部门的责任,真正落实对教师合法权益的保护。

三是提高教师准入门槛,完善教师资格制度,突出考育结合,着力提升教师队伍质量。

四是强化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加强教师培养培训质量考核评价。

五是强化教师待遇与保障,完善教师工资保障和各项福利待遇保障。

02

杨善竑:建议提高幼儿园教职工待遇保障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教育厅副总督学杨善竑建议,提高幼儿园教职工待遇保障。进一步加大财政拨款和专项补助,解决非在编教师和民办幼儿园教职工的“五险一金”,提高工资收入水平,逐步实现同工同酬。将幼儿教师纳入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范围,按一定比例设置岗位津贴,确保乡村幼儿园教师能留得住。

03

崔建梅:建议对聘用幼儿教师实行同工同酬

全国人大代表崔建梅称目前公办幼儿园缺编严重造成教师队伍不稳定,建议更新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标准,提高对聘用幼儿教师的待遇,实行同工同酬,全力保障学前教育科学发展。

04

朱永新:建议“双减”背景下适当增加教师编制

全国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调研时发现,由于增加了课后服务、假期托管的任务,“双减”后高强度、长时间的工作使得教师开展教科研等活动的时间被大幅压缩,教师专业发展和工作生活均面临较大压力。

朱永新建议,一是适当增加教师编制,加强教师培训。建议调整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提高中小学师生比,适当增加教师编制总量。同时,针对“双减”政策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对在职教师开展针对性的培训。

二是调整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充分考虑课后服务的管理、人员成本,在确定家庭的合理分担比例的基础上,核算不同类型课后服务的成本,并以此为依据,调整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确保课后服务的经费充足,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得到有效激励。

三是建立校外教育机构公共服务购买机制。为了更好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并充分利用好社会上优质的教育资源,建议建立校外教育机构公共服务购买机制。

05

朱晓进:建议中高考导向要与“双减”吻合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晓进提出,要统筹治标与治本,同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与“双减”政策落地,解决教育健康发展内驱力问题;要同步深化中高考改革,确保考试导向与“双减”精神相吻合;要鼓励和引导优质的校外培训资源参与校园公益服务,提升校园活动的丰富性、专业性。

06

柴会恩:建议加强中小学心理教育师资

建议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支持,制定和完善支持与鼓励的相关政策措施。在工作条件、岗位编制、职称待遇、经费设置、科研进修等方面对心理教育教师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与鼓励措施,使得优秀人才或在职教师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机构。本着思想政治素质好、专业学术水平高、教育工作经验丰富,区域内影响力强、作风公道正派、有创新能力、有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经历等教师中择优遴选。本机构在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研究、研判、咨询、指导、评估、服务等工作。

鼓励开设有心理学学科专业的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课程教学,加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才供给。

07

戴立益:建议应对“双减”后教师负担增加的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介绍说,根据调查,“双减”给教师工作、生活带来很大影响。高达91.54%的教师认为,学校落实“双减”,增加了教师负担。

戴立益委员建议:

1.提高教师待遇或增加教师编制。

2.广泛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课后服务,减轻教师额外负担。

3.完善教师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