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定位发展项目
☆厚植乡村人才摇篮
缺资源,90%耕地坡度40度以上,土地难以“生金”。
缺人才,60%人口外流,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产业基础薄弱,人才困境突出,渝北区双凤桥街道兴旺村处于“处处掣肘”的发展境地,但该村不断盘活资源要素,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多元化探索“双十万工程”、物业管理、涉农项目等发展模式,因地制宜打造近郊休闲、娱乐、小型农业试验基地为主的纯生态山水田园综合体,加快建设成为重庆主城的“后花园”。
新机遇——
“不兴旺”村迎来历史巨变
兴旺村,位于渝北区双凤桥街道最西北端,是双凤桥街道14个村社里唯一的行政村,距离城区仅十几分钟车程,地理位置优越。
但在过去,区位优势并没有成为兴旺村的发展优势。
“全村60%的人都出去打工了,留在家里的都是五六十岁的老年人,靠种植庄稼为生。”说起村里的情况,村党总支书记何世伟满面愁容。一是因为地处华蓥山山脉南部、白云山脚下,兴旺村90%的耕地坡度40以上,土质层薄,产业效益低。二是因为距离城区太近,青壮年纷纷进城务工、做生意,村庄逐渐“凋敝”。
兴旺村如何破解“空心”难题?
2019年以来,渝北区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全区各乡镇因地制宜,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工程,强化与群众的利益联结,实现“村强民富”。
在此背景下,双凤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主要领导多次对兴旺村开展实地调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并充分利用区委、区政府的发展政策、扶持机制,立足实际,以约500亩“双十万工程”和晚熟柑橘果园为抓手,按照“七化”标准,探索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新路径;以“三社”融合为主线,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不断激发农村改革活力,科学制订产业规划,盘活资源要素,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体系综合竞争力。
“街道对村里的发展很重视,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多次到村上对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现场办公,责任落实到人,让我们村支两委不敢有丝毫懈怠,从思想上发生转变。”何世伟感慨,作为全街道唯一的行政村,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过程中,双凤桥街道在政策、人才、资源等多方面向兴旺村倾斜,建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定向扶持机制,推动集体经济稳步有序发展。可以说兴旺村正迎来一次“改头换面”的重大机遇。
兴旺村集体经济发展林下套种洋芋、西红柿等蔬菜瓜果
新发展——
“双十万工程”激活高质高效农业
在兴旺村的9社、10社,有一块山脚下的“平地”,这块“平地”是全村唯一符合渝北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条件的地块,村支“两委”如获至宝,决定依托“双十万工程”,大力推动宜机化改造,探索在丘陵地区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刚开始大家都同意,但是真正整治土地的时候,不少人都反悔了。”在推动过程中,村支“两委”遭到村民的强烈反对。
“土地拿给你们整治,没界限了怎么搞?”
“拿给你们做,没成效怎么办?”
村支“两委”不得不多次座谈和入户做群众工作,反复讲机遇、讲发展,打消村民的担忧。内容主要聚焦两个方面:一是,劣质土变成高产土,村里土质效益低,通过高标准农田整治过后,适合宜机化操作,投入低效益高。二是建立联结机制,村集体建立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村民以土地、资金占股80%,村集体以土地整治投入占股20%,实现“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村民既可以享受利润分红,还可以就近务工,多种渠道致富增收。
“嘴皮都说破了,村民们才同意动土施工。”何世伟表示。最终,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上级拨付的村集体经济启动资金30万元、财政扶持资金169.5万元,全村每户5000元筹集的139.5万元,以及286亩土地入股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发展爱媛、春见、明日见等柑橘产业,并林下套种蔬菜瓜果。其中,合作社以“三社”融合为主线,高效运作“一社三部”经营发展模式,加强“产管销”一体化对接。
“街道对兴旺村的产业规划很清晰。”双凤桥街道经发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街道立足农村资源特色,统筹扩大农业规模、提升农业品质、实施高效管理、探索多渠道销售,发展高质高效农业。
具体来讲,双凤桥街道推进“双十万工程”和晚熟柑橘果园基地的特色果林产业发展,形成集中连片的规模产业,并利用“三边”(山边、库边、河边)发展经济作物;引入水库资源发展渔业养殖,探索“林下养殖”生态循环农业,打造“绿色”、“健康”的农产品名片;探索为相关农业企业、院校提供农业新品种试验或课题研究的实验基地,在为集体经济创收的同时,及时了解当前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技术和新品种;加大技术指导、技术人才培训、农事方案的制定等方面的技术支撑;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等多渠道宣传品牌,加大农产品销售。
村民成为产业发展最大的受益者。“每天定时上班,定时下班,想干就干,不想干还可以休息。”今年70多岁的何国荣感慨,“收入比之前还高。”过去,何国荣常年以种植庄稼为生,全年收入1万元左右,如今凭借村里的“双十万”基地,既能务工,还能享受分红,生活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值得一提的是,双凤桥街道还指导兴旺村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接实施400万元以下的涉农项目,在改善村基础设施同时为村集体经济创收。目前,兴旺村通过合作、参股等形式为居民新村、铁炉坝聚集区等提供卫生清洁、垃圾清运、治安管理、公共区域管理等物业服务,推动集体经济多种经营方式发展。
新规划——
农旅融合打造主城“后花园”
站在兴旺村一角俯瞰,“双十万”基地果苗集中连片,绿意盎然,一条溪水环绕基地徐徐流淌,溪水对面是崭新的民居和一口硕大的池塘,远处是绵连起伏的青山。
“有山、有水、有房、有果树。”双凤桥街道经发办相关负责人感慨,这块土地发展农旅融合得天独厚,天然集聚采摘、垂钓、民宿等旅游条件。在通盘布局产业发展时,街道利用兴旺村近郊优势及生态资源,拟重点打造集采摘、垂钓、娱乐、住宿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精准布局乡村休闲游。
根据规划,双凤桥街道将高位推动、精心部署,做好四个方面的布局——
一是“布配套设施”,在东方红水库周边规划布局临湖景观,因地制宜建设健身步道,沿河可打造花卉长廊、生态停车场等。
二是“布创客中心”,引入社会资本对闲置废弃的原响滩小学进行综合改造,以集体经济资金和资源入股的方式,打造集创业创新培训、农产品展示、休闲服务为一体的“三社”融合创客示范中心,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供给和休闲场所。
三是“布集散中心”,完善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利用区位优势打造游客集散中心,开展乡村旅游接待服务。
四是“布精品民宿”,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大力发展股份合作制经济,鼓励农户、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以土地、资金、资产合股联营,发展精品民宿、农家乐。
“摘农家果、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观自然景、享田园乐,以后兴旺村就是重庆主城的‘后花园’。”何世伟笑着说。随着旅游市场需求的暴增,相信兴旺村的“农旅融合”会迎来一次大发展、大突破。
兴旺村将依托产业、房屋、池塘等布局农旅融合
新支撑——
人才培养助力乡村振兴
人才是乡村发展的关键要素。
近年来,双凤桥街道一直重视人才的“选、育、用”,积极培养农业生产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挂职本土人才,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每年,双凤桥街道定期邀请农业专家开展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并通过互联网技术开展市场思维、经营管理、农村电商等方面的专题培训,提供实践锻炼机会,组织经验交流活动,吸引有干劲、有想法的大学毕业生、农业技术人才充实农村经营管理队伍,重点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士、复员退伍军人、回引本土人才等人员中物色合适人选,加强农村基层本土干部人才队伍建设。
“未来,双凤桥街道将更多地通过乡村发展来吸引人才,也更多地依靠人才来发展乡村。”双凤桥街道经发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按照街道的“人才引进、人才培养”要求,新一届的兴旺村村支“两委”班子按照“将年龄降下去,将学历升起来”的发展方式,选拔一些有能力、肯吃苦的年轻村干部,并通过物质奖励、精神鼓励和政治激励“三位一体”有力举措,不断强化年轻干部队伍建设,促进他们在工作中有奔头、有盼头,安心扎根一线,奋发有为。目前,全村村干部共有5个人,本土人才4个人,30岁以下的占一半以上。
“年轻人有想法,有活力。发展经济需要年轻的干部回来助力。”何世伟表示。考虑到不少年轻干部不懂农村、不会跟农民打交道,何世伟通过组织外出学习、集中培训学习、传帮带等方式提升年轻干部们的能力,促进他们更好地展开各项工作。
“我对村干部有三个要求。”何世伟说,一是熟悉村情村况,譬如了解区域面积、村民情况、地势地名;二是善于调节群众纠纷;三是敢于创新,有发展经济的能力。
得益于街道的高度重视和何世伟悉心培养,兴旺村涌现出不少优秀村干部:副主任冯兴江在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怕苦,不怕累,主动联系农贸市场、批发商店销售洋芋;本土人才何伶有拼劲,敢创新,承担搭建电商的任务,拓宽村里农特产品的销售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