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梦圆小康重庆实践│村级集体经济】“差生”逆袭——产业突围下的奇迹

2021-08-17 11:33:50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  作者:孙淑培 李文萍

☆解码群众顾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解锁发展难题:从资源中优选支柱产业

2019年,村集体经济利润35000元,名列全镇倒数第一。

2020年,村集体经济利润78万元,名列全镇正数第一。

从倒数第一上升为正数第一,渝北区玉峰山镇旱土村这个村集体经济“差生”成功逆袭。

这场逆袭的背后是区委区政府、镇委镇政府的高位推动,以及村支“两委”的苦心经营。近年来,旱土村村集体经济先后发展“双十万工程”、承包涉农项目、探索股份合作农旅项目、盘活闲置资产等,村集体经济发展交出一份优异的成绩单。

旱土村土地经过“七化”整治后的风貌

“差生”只有“重难题”和“加分题”

2020年1月,玉峰山镇召开全镇2019年村集体经济总结大会,旱土村党总支书记詹成伟心里“五味杂陈”。

2019年,旱土村村集体经济利润35000元,排列全镇最末位,且村民群访群诉纠纷不断,干群关系恶劣,全村连续多年基层党组织工作考核全镇倒数第一。

当时一位镇党委领导给詹成伟下达任务:一是破题“双十万工程”;二是重塑乡村淳正文明民风;三是抓实党组织建设,培养后备干部。

“双十万工程”是渝北区结合高标准农田整治,以“三社”融合促农村“三变”改革,建成10万亩经果林、10万亩生态林,是渝北区着力提升农业现代化、农村景区化、农民职业化水平,走丘陵山区特色高效农业发展之路的探索。

“我第一次去召开院坝会,说服村民将土地入股村集体经济组织,差点被打了一顿。”2019年12月,旱土村的“双十万工程”推动工作仍旧没有任何进展,作为刚调任过来的村党总支书记,詹成伟感受到了工作推进的难度。由于几年前葡萄沟流转土地老板跑路拖欠租金,历史遗留问题让村民积怨已久,村里矛盾纠纷不断,一提起土地流转,村民们愤怒无法自控,辱骂和拳脚施向村干部。

不仅村民“积怨已久”,村支“两委”软弱涣散、纪律松弛,处理村里的矛盾纠纷“没办法、懒管理”,摆在这个新上任的村总支书面前的是一个又一个让人头疼的“难题”。

面对村集体经济发展这场大考,对于旱土村这个困难多、发展慢的“差生”来说,没有基础题,只有一个更比一个难的“重难题”和“加分题”。

三步骤巧解“双十万工程”“重难题”

“双十万”是渝北区自上而下强力推进,破解农村发展空心化的有力抓手,对于旱土村这个面积大、土地多的行政村而言,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但关键是如何破解这道“重难题”?

詹成伟能想到的就是,找到切入点,一步接一步“推演”。

第一步:群众工作抓关键的少数

“当时村民都有不满,但闹得最凶的就那几个人。”詹成伟复盘了院坝会打闹的场景。他找到闹得最凶的曾凡渊,跟他单独做思想工作,大打兄弟牌和承诺牌,准备“主抓重点,各个击破”。

詹成伟像亲人朋友般跟曾凡渊相处,了解他的思想动向,找出他的担忧和抵触。知道前面遗留问题没解决,后面的工作也难以展开。詹成伟承诺解决过去流转业主的拖欠租金问题,同时跟曾凡渊讲政策、讲趋势。“双十万工程”鼓励村民以土地入股,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发展经果林和生态林,带动村民共同致富,村民能享受利润分红,还能到基地务工,依托农业发展乡村旅游也能给村民带来商机,一举多得。

“业主可以跑,我们能跑哪儿去?那地烂着也是烂着,不如用来发展产业。”的确,地里几年无人管理,杂草比人还高。詹成伟的话质朴实在,曾凡渊的态度发生转变。

按照这个方法,詹成伟逐一攻克“顽固抵触分子”,第二次召开“双十万工程”院坝会,再也没有冒出反对的声音,村里的土地并小为大、变陡为平,完善机耕道、灌溉排水、农田配电等基础设施,助推产业发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第二步:用战略同化不同声音

在召开经果林品种的推荐会上,村民们发出各种声音,有赞成种植桃子的,有喜欢核桃的,还有推荐种植中药材的,更有甚者提出全部都种,大家意见难以统一。

让村民们充分讨论、共同决议产业,能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但如何能让大家“劲往一处使”?

村支“两委”开始给产业“定基调”:一是每个社发展一个产业,便于规模化发展,降本增效。二是,产业发展要能拓展“农旅”融合,推动产业接二连三。三是,产业发展跟周边村镇联动起来,形成经济产业带。

这一“基调”做到“统分”结合,既从全局统筹发展,又赋予社组成员自主发展权。

经过充分讨论和专家验证,全村最终决定发展李子、梨子和雷竹产业。

“尤其是李子,我们选择了早中晚熟不同品种,能延长销售期,也能延长赏花经济的花期。”詹成伟介绍,且毗邻石船镇石壁村、关兴村,跟关石片区的李子产业联动发展,聚力打造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带。

第三步:用科学体系保障产业效益

俗话说,桃三杏四梨五年。在果树正式挂果之前,村集体如何创收?村民如何受益?

历来,旱土村的西瓜、番茄、白菜等蔬菜瓜果广受市场欢迎,在果树未见效益之前,旱土村村支“两委”决定通过套种发展蔬菜水果产业,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020年,旱土村套种蔬菜瓜果的收益20多万元,试水成功。

“刚开始没有种植经验,收成一般。”詹成伟说。

那么,如何让全村种植成效达到最大?如何做到既有收成,也有收益?

在反复总结和思考下,旱土村村支“两委”提出了“五级管护体系”。具体来讲,由村支“两委”统筹安排——选用经验丰富的科技员——科技员传授农技给各社长——各社长再传技给社里的技术员——社里的技术员再对接村民。这样层层传递,使得全村蔬菜瓜果种植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刚开始销售没经验,今年我们积极拓展销售渠道,线上、线下结合,批发市场、企事业单位、直播带货等都在对接。”詹成伟兴奋地表示,今年林下蔬菜瓜果肯定比去年收益高。

“从来没看到哪个支书天天跑地头。”看着曾经杂草比人高的荒地,被绿油油的果苗覆盖,林下的蔬菜瓜果逐渐增多,村民们的内心也发生了极大地转变。“感觉有人带着,就看到了曙光。”

伴随着村民对村支“两委”从“积怨已久”到“看到曙光”的转变,基层党组织也在成长。“大家越干越有成就感,越干越有劲儿。”詹成伟表示,虽然发展村集体经济需要村干部炼成“懂农业、懂销售、懂管理、懂建筑”的百事通,但正是这种责任在肩,村干部们愈炼愈韧,凝聚力和执行力明显提高。

市民到旱土村采摘西红柿

三妙招解锁产业增效“加分题”

2020年1月,玉峰山镇召开全镇2019年村集体经济总结大会时,詹成伟的心里也种了颗“打翻身仗”的种子。

如何加快旱土村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旱土村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支持下,从不同思路解锁了这道重磅“加分题”。

妙招一:多元化模式是发展主线

“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旱土村村支“两委”明白,要想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风险降到最低,多元化是必然趋势。目前,旱土村村集体经济发展主要聚焦以下五个板块。

一是,依托“双十万工程”发起成立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村民以土地、资金占股80%,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整治投入占股20%,打造独具山地特色的经果林。二是成立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承接徐家湾示范段建设、场镇污水管网整治、十里长廊示范段建设、巴市田园、乡村旅游等涉农项目。三是成立玉坪供销社,负责农资化肥销售等,解决周边村镇的农资需求。四是盘活闲置资产,将闲置养老院、小学、村办公室、原企业管理用房,招商引资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五是盘活土地资源,引进花语树亲子农场,村集体以基础设施占股10%,农户以土地入股享受保底分红和每年10%的利润分红。

妙招二:谋篇乡村旅游是发展重头戏

“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是乡村旅游。”旱土村地处玉峰山镇和石船镇的交界处,背靠景观奇特的国家级矿山公园、风景秀美的玉峰山公园,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发展“节假日经济”的天然优势。

目前,旱土村正依托农业产业,走观光、采摘、农家乐、民宿等农旅融合发展路径;利用徐家湾示范点、传承竹艺坊、石磨豆花坊、酿酒坊传统工艺及体验打造文旅小镇;打造国际矿坑公园综合配套区、服务区,建设集养老、休闲、度假的乡村旅游综合体。

“我们正在招商引资,准备打造一个精品高端民宿。”詹成伟介绍,旅游这盘大棋,旱土村正在一处处“落子”。

妙招三:创建区域公用品牌是发展催化剂

“我要给番茄、西瓜注册商标。”2020年4月,詹成伟将蔬菜瓜果注册“巴市田园”商标的申请报告递交镇党委。

农产品销售向来有个怪圈——缺乏品牌意识,竞争对手以量取胜,往往价格倾轧,竞争激烈,导致整个行业利润微薄。詹成伟想到了“树立品牌意识,提升产品溢价”。这一想法跟镇委镇政府不谋而合,镇委镇政府还“赠送”额外建议——要搞就搞个大的。

这句话为詹成伟勾勒“巴市田园”的版图指出方向。未来,巴市田园将梳理、整合、提炼全村的农文旅产业链上的农特产品、手工艺产品、旅游项目等,通过品牌建设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创建旱土村农文旅产业链区域公共品牌。

“巴市田园就是一种价值观,就是一种品牌输出。”早在2020年4月,“巴市宜口甜”、“巴市番茄”已经面世,两个明星产品以高于市场价30%的价格销售,并且一炮走红,为打响区域公共品牌做了一次成功的试水。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