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绿色核桃产业叩开致富之门——专访酉阳县百园丰核桃种植股份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应常

2021-01-04 14:09:58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农家科技杂志

▲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主任路伟在核桃基地考察

城乡统筹发展网-农家科技杂志记者 刘早生 李朋 特约通讯员 张向辉

“眼下,正是核桃冬季管理的季节,大家一定要做好清园工作,清除核桃园内所有杂草、核桃落叶,枯枝病枝全部烧掉,施好有机肥,树干抹白,可用生石灰进行土壤消毒,以免来年病虫害严重,修技整形最好是明天春上发芽半个月以前进行。秀山溶溪生石灰厂有卖,才几百元一吨,不贵。”这是酉县百园丰核桃种植股份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应常在微信朋友圈跟合作社成员分享的一条冬季核桃管理技术信息。翻开她的朋友圈,每个季节都会有相关核桃的栽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科学食用方面的知识分享。

杨应常的核桃基地位于酉阳县天馆乡天馆村。天馆,一个美丽而富有诗意的名字,因盛产核桃,古有“核桃之乡”的美誉。2013年,杨应常在这里创建酉阳百园丰核桃种植股份专业合作社,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敢为人先的商业眼光,挑起了将家乡核桃产业做大做强的重任,为全村、全县人民描绘了一幅加快发展核桃产业的美好愿景。

近日,记者对酉阳县百园丰核桃种植股份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应常进行了采访。

记者:您是如何与核桃结缘的?

杨应常:20多年前,我们家经营了一家爆竹加工厂,日子过得还算富裕,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场意外的爆炸事故,让我失去了丈夫和公公两位至亲,还因为事故赔偿,家里负债累累,留给我的是三个还未成年的孩子……现实不允许我沉沦,我快速从悲痛中站起来,挑起生活的重担。起初还是感觉吃力,还好有亲朋好友的雪中送炭和鼓励,我用借来的钱,靠赶“转转场”,从小生意起步,摆地摊卖杂货,不论刮风下雨,每天起早贪黑,生活渐渐有了起色,我又开起了百货批零兼营门市部,接着把生意做到了酉阳、秀山、湖南怀化……供三个孩子顺利读完大学,毕业后他们都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很多人说,累了苦了半辈子,应该歇歇了,比如加入“广场大妈”一族,含饴弄孙之余跳跳广场舞,但是,这样的生活并不是我想要的,我还想做更多有意义的事。

▲ 杨应常(红衣)为社员现场培训核桃修枝整形技术

记者:在您眼中什么是更有意义的事?

杨应常:酉阳的很多乡村属边远山区少数民族聚居乡,过去一提到这些乡村,人们想到的便是这里自然环境恶劣、农业生产条件差、产业发展单一、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贫穷落后曾是这里的代名词。我经历了物质匮乏的年代,从小看着父辈们常年忙碌劳作,生活却依然过得捉襟见肘,依然贫穷。后来走南闯北,我走过了很多富裕的农村,发现这些地方之所以发展得好,是有产业支撑的。可见,产业空虚是农村贫困落后的主要原因,我那时就想着以后要想办法回乡做些发展农业产业方面的事。

酉阳天馆乡的核桃古树群给了我启发,有位大爷说他一棵树下了二万七千多个核桃果,收入上万元,这些古树证实了核桃树是一辈人栽树,几辈人受益的好产业。但是在当地却没有形成气候,因为缺乏有力的产业带头人,村民种植核桃处于随意粗放种植的状态。但可以肯定的是,天馆的气候、土壤特别适宜核桃生长,若能引进培育新的核桃品种,完全有可能把本地大片的荒山变成“金山”。

记者:最早您引种的是什么品种?

杨应常:2013年,我先后前往核桃优势产区云南、贵州、山东等地考察后,发现纸皮核桃品种优势明显,其挂果早、果大、壳薄、仁白、味香、出仁率高,于是便决定选择试种纸皮核桃。同年,我在天馆村承包300多亩荒山,成立了酉阳县百园丰核桃种植股份专业合作社,开始纸皮核桃的试种和培育推广。

记者:您之前从未种过核桃,这一路是怎么走过来的?

杨应常:起初,我对核桃种植技术确实是一窍不通,不过我这个人有个优点就是喜欢尝试新鲜事物,不怕困难,不懂我就学。为了学习核桃苗的嫁接、栽种技术,有大半年吃住在云南漾濞,向当地的种植行家拜师学艺。刚学会还不行,还要能灵活用到实际生产中,这都得靠个人的不断摸索总结。可以说,核桃是我的第四个孩子,为了核桃苗能如期长成,我事事亲力亲为,农家肥是一背篼一背篼地背上山,肩上磨起了血泡,汗水湿透了衣背,但这些苦都算不了什么,扛过来就好了。虽说我是个弱女子,但是干起活来不要命,不是吹牛,一般男子都比不过我,所以很多人都叫我“杨哥”。

农业很大程度上来说是看天吃饭的行业,付出了不一定有对等的回报,也许一场天灾就会让你倾家荡产。2015年,基地遭遇特大洪水,刚栽种的核桃苗被水淹死,损失了20多万元,当时想就此放弃,但哭过后,我还是选择了坚持。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从一个种植核桃的门外汉变成了“核桃种植土专家”。合作社社员如遇到病虫害、养护技术方面的问题,都会打电话来问我怎么解决,我也总是尽己所能帮助他们。

▲ 冬季核桃基地风光

记者:纸皮核桃在本地适应性怎么样?

杨应常:在本地优良品种没有选育出来之前,我们选择的品种还是有局限性,因为海拔、温度、光照、降雨量等因素都会影响种植的效果。我们也是在试验摸索阶段。

2013年,我在天馆乡的核桃基地里,种植的全都是纸皮核桃,面积有300多亩,5年后陆续开始挂果,我发现它的抗病能力弱、容易遭受病害,导致大量落果,产量效益始终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不太适应酉阳的生态环境。2015年,重庆市林科院李秀珍老师他们自主选育出了本土核桃品种“渝城1号”,在重庆多地试种,表现出早实、丰产、抗病性较好的特性,是相对适合重庆丘陵山区栽培的核桃新品种。

2018年,在市林科院的指导下,我们对1000株纸皮核桃进行了高接换种,嫁接了新品种“渝城1号”。2019年,我又根据试种的结果,砍掉100亩纸皮核桃,全部高位嫁接成了“渝城1号”。

目前,试种的头一批“渝城1号”已经挂果,结出的核桃皮薄、壳脆、香味浓,商品性较好,已有南川区,黔江水市乡,酉阳南腰界、浪坪、李溪等多地农户在我们基地订购了幼苗,长势都还不错,还有不少客户上门考察,下了预购苗木订单。

记者:您成立百园丰核桃种植股份专业合作社的初衷是什么?这为果农带来哪些好处?

杨应常:当初,我在天馆乡天馆村流转荒地种核桃,当地部分村民不理解,甚至还来为难我。我一边上门做群众工作,一边在这水、电、路都不方便的地方,用苦干实干感化他们。

我给他们算了一笔账,1亩地能栽种60棵核桃树,5年后进入丰产期,每棵产5千克核桃,按市场价30元/千克,每亩地至少能实现9000元的产值。我还告诉他们,现在退耕还林政策好,种核桃属于退耕还林项目,种好了,生态和经济效益都很好,荒山几年内就有可能变成“金山银山”。

如今,合作社带动周边200多户加入种植核桃,其中贫困户占20%,带动种植面积3000多亩,为15户建卡贫困户发放了核桃苗。

合作社先后被评为酉阳县级、重庆市级示范社,全国巾帼创业脱贫示范基地。我本人也先后被评选为天馆乡人大代表、酉阳县政协优秀政协委员、县妇联执委、国家林草苗木土专家等。

2018年,合作社生产基地被评为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试验示范基地,参与完成“适宜酉阳地区的核桃优良品种引进与筛选”“核桃优良品种及低产林改造技术推广与示范”等多项科研项目。

合作社每年举办核桃种植培训班4期,每次培训20~40人,向核桃种植户宣传推广种植、嫁接、管理、采收、烘烤等实用技术,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为了解决核桃种植中遇到的难题,合作社还邀请重庆市林科院、云南省林科院专家前来基地,现场对核桃树的管理与病虫害作精细的观察与分析,并对如何建好核桃园、管好核桃园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我则把学到的技术转授给合作社成员,希望大家按专家教授们的指导意见,把核桃管理好。

未来5年,我想把核桃栽植面积扩大到1万亩,集中打造酉阳县土家核桃品牌,如果大量投产,我有信心将天馆打造为核桃之乡,并形成广泛的产业链,让更多投资人受益,让更多土地经营权所有人和承包人发家致富。

记者:在营销方面,你有哪些经验可以跟大家分享?

杨应常:我们天馆核桃基地处于无污染、原生态的美丽阿蓬江流域。这里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造就了核桃型美、薄、仁白、肉质细腻、口感好、味甜美等独特的优点,这些特点正是消费者所喜爱的。

近年来,随着各地核桃种植面积不断增加,我们核桃产业也面临很大的竞争压力。对此,我们做了大量工作。首先,对产品质量进行严格把控,从种植、管理、采收到烘烤、分拣,各环节都实行统一管理,保证每颗都是无漂洗、原生态的新核桃。其次,我们与各地客商加强沟通,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确保价格相对稳定。再次,合作社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注重对产品的包装和宣传,比如我们每年都要参加各种农产品展销活动,向外界展示酉阳天馆核桃。此外,我们还通过搭建电商平台,运用互联网售卖核桃。

再过三五年,等老百姓的核桃进入丰产期后,合作社将逐步进行二次加工,比如生产核桃油、核桃仁以及核桃旅游商品,以满足客户更多更高的需求。

合作社今后打算再引进空心核桃4000株,栽植面积100亩,逐步走农旅融合发展之路,实现采摘体验于一体,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带领更多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增收致富。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