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巫山县曲尺乡脆李产业高质量发展纪实

2020-07-27 11:09:15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

“脆是李的皮,甜是李的蜜啊……霜是日月的嫁衣啊,绿是唐宋的彩礼……”

近日,由著名民歌演唱家祖海演唱的新歌《巫山有李》在网络上掀起热潮。“巫山有李,助力脱贫”再度成为佳话。

▲ 曲尺乡漫山脆李 李文萍摄

据悉,巫山县以规模化种植、科技化管护、市场化营销、品牌化打造、链条化延伸的“五化”模式不断巩固脆李产业基础,加快推进脆李产业提质增效,实现脆李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巫山脱贫攻坚和乡村全面振兴。

盛夏时节,记者走进巫山脆李主产地曲尺乡,解构巫山脆李如何从“青李子”变成“金果果”的产业变革。

规模化种植 科技化管护

让量与质齐飞

从巫山县城驱车前往曲尺乡,沿着绕山公路左右颠簸,车中人多有“山路十八弯”的眩晕感。进入曲尺乡境内,沿途间或分布着小型交易集市,人们围拢在一起,交易脆李。

“今年雨水多,脆李收成有一定影响。但往年收益好,基本上都卖出十几万,卖几万元的都不好意思跟大家说。”曲尺乡党委书记徐培涛介绍。

▲ 巫山脆李交易集市 李文萍摄

曲尺乡是巫山有名的移民乡镇,库区蓄水后,良田被淹,剩下贫瘠的荒山。传统的玉米、红薯、土豆“三大坨”经济效益低下,难以支撑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成本。一场优化农业结构、提升农业效益的改革势在必行。

曲尺乡自古便有种植脆李的历史,过去只是零散种植在房前屋后。人们发现,李树既能绿化荒山,涵养水土,还能产生经济效益,是生态和经济的“宝贝”。2007年,大规模的种植在曲尺乡推开。

“好难看到一块空地,都被村民们用来种植脆李。”徐培涛表示。目前,曲尺乡累计种植脆李2万亩,达到丰产期1.3万亩,全年产量达1.5万吨,实现产值2.4亿元。

曲尺乡的脆李发展是巫山县脆李飞速发展的缩影。目前,全县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种植脆李规模达28万亩,遍及22个乡镇,挂果面积10.7万亩,惠及农民5万户,带动贫困户10130户脱贫致富。

▲ 村民挑送脆李去销售 李文萍摄

每逢盛夏,巫山漫山遍野成为脆李的海洋,城里、乡里涌进来自全国各地的脆李采购商,曲尺乡被车流和人流淹没。

陈文明是曲尺乡柑园村的脆李种植大户。开辟30多亩荒山种植脆李,每年收入几十万元。如今,他又在官渡镇租用三四百亩土地种植脆李,预计明年收入过百万元。

“脆李要熟透了才好吃。没熟你催我发货,我都不发。”在陈文明看来,做生意要讲究口碑,良好的品质是持续经营的“法门”。“通过熟客介绍,在微信上,最多一天都能卖出2000斤。”

不只是陈文明,保障脆李品质在全县成为共识。

巫山每年预算500万元进行技术攻关,重点开展脆李良种选育、栽培、管理、果实采收、分级、保鲜等研究,逐步实现标准化生产和绿色防控,同时建立县级专家团队、乡镇技术骨干、村级技术队伍、种植能手和果农“五层”技术服务体系,确保脆李管护实现标准化。

▲ 曲尺乡沿江风貌 李文萍摄

而近年来展开的“三社”融合变革,提供“统防统治”服务,又为健全脆李产业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脆李品质添了一笔助力。

“打农药,都是无人机统一喷洒;施肥先测土配方,土壤缺啥补啥。”提起脆李的技术管理,陈文明兴奋起来。得益于“三社”融合的改革实践,陈文明享受到了信用社的低息无抵押贷款,体会到了供销社“统防统治”的便利和专业。

“现在的李子,跟以前比起来,那是又大又甜。”种植了20多年脆李的陈文明感慨颇深,从树上随口摘下一颗李子,深咬一口,随即发出了爽朗的笑声。

▲ 曲尺乡满眼碧绿 李文萍摄

品牌化打造 市场化营销

让政府和市场对接

看着巫山脆李销售日益火爆,90后张波回到家乡做起了电商。专销乡里盛产的脆李、柑橘和农特产品,每年销售额可达100多万元。

“脆李的价格一年比一年贵。”从事电商5年,张波见证着脆李价格逐渐攀升,品相端正的脆李在本县内就能卖出20元一斤的价格,到北、上、广、深等大都市的水果超市,价格又上涨至40元到60元不等。巫山脆李的品牌溢价正在上涨。

▲ 果农丰收脆李 李文萍摄

2017年,“巫山脆李”在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价值为9. 46亿元;2018年,数据更新至13.34亿元;2019年,品牌价值上涨达16.28亿元,居全国李品类第一。巫山脆李成为继神女峰、巫山红叶之后,又一张享誉全国的名片。

短短数载,一颗“青果果”摇身变成脱贫致富的“水果明星”。在这个蜕变当中,巫山党委、政府自然扮演了“强力助推”的角色。

注册“巫山脆李”国家地理商标,打造“身份”含金量,抢占消费者心智;成立果业中心,深入推进脆李管护、营销等,推动产品标准化和品牌化;在北京、重庆、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等举办品牌推介会,搭建产销桥梁,品牌影响力不断延伸。

“巫山脆李已经走出重庆,走向全国。”巫山县人大办公室的蒋忠国说,“一些外地的朋友每年都托我们采购脆李。”

▲ 快递发送脆李 李文萍摄

翻开不少干部的朋友圈,推广脆李的图文占据大量篇幅。巫山全县干部形成“上有高起点规划,下有强有力执行”的浓厚氛围。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今年雨水较多,巫山脆李口感和销售遭受一定影响。全县紧急出台《关于做好2020年度巫山脆李营销奖补工作的通知》,7月15日至8月31日期间,收购销售巫山脆李的经销商(线下经销商)、电商、微商(线上经销商)和物流企业均可获得奖补。

“要想做大做强区域公用品牌,除了政府持续引导,还需积极推进市场化运作。”蒋忠国表示。

目前,巫山积极建立健全农民与企业之间的“订单”机制,农民与协会之间的“互通”机制,农民与市场之间的“联姻”机制;农业产业发展公司9家、专业合作社54个、家庭农场18家,在重庆、成都、武汉、贵阳等大中城市建立稳定的农产品营销网络,加强“农商、农超、农餐对接”,真正实现卖得出、卖得远、卖得好。

线下渠道在夯实,线上渠道在布局。开辟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入驻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以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巫山脆李线上销售快速增长。

▲ 曲尺乡村民笑脸墙 李文萍摄

网红主播丁丁妹是土生土长的曲尺乡人,看到家乡脆李和脐橙销售日益火爆,她回乡干起了直播。“今年卖了两周李子,纯利润差不多4万元。”

发现直播的利好,张波也加入了直播队伍,不时拿着手机在田间地头开启销售专场。

链条化延伸 全面化发展

让农旅促乡村全面振兴

一江,两岸,万山青,曲尺乡的景色蔚为壮观。青山丛林中,星罗棋布分布着各色乡村民居,其中,白墙,灰瓦的特色建筑群落尤为显著。

——那是曲尺乡打造的柑园村乡村振兴示范点。

走进柑园村,崭新的村落散发出天然原木气息,村史馆、农家书屋、观景平台、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应有尽有。未来,这里除了脆李交易,人们还可以享受吃、喝、玩、住的乡村休闲旅游。

▲ 曲尺乡大坪子观景台 李文萍摄

“以前,村民只享受到种植业的收入,如今我们要推动脆李产业接二连三,要让村民享受产业链上的更多收益。”徐培涛表示。

他解释,一方面对巫山脆李进行深加工,开发果脯、果酒等产品,解决脆李鲜果难保存、残次果难销售等难题,提升脆李附加值;另一方面,“以山水为景、以花果为媒”,推进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高度融合,开发休闲乡村游,带动乡村振兴。

“每年脆李花开,大量游客涌进曲尺;每年夏季和秋冬季节,大量经销商前来采购脆李和脐橙。他们来了,吃住服务都是要保障的。”徐培涛说,“我们正在引导村民,把这些空白产业弥补起来。”

目前,曲尺乡从巫山机场到柑园村沿线的房屋正在进行风貌改造;哨路村正在打造摩天岭度假小镇;夯土院子尝试保持传统院落风貌,打造原乡民宿;柑园村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即将成型……分散的景点将连线串片,形成全域旅游大格局,让脆李产业在三产融合发展中同步增值,村民同步受益。

▲ 巫山机场到柑园村沿线的房屋改造 李文萍摄

每年三月,春风和煦,脆李花开,漫山“白雪”;每年盛夏,巫山脆李枝头高挂,大量游客前来游玩和采摘。仅2019年,曲尺乡全年共接待游客20万人,600余名贫困群众直接受益。

村民杜立堂的农家乐就在曲尺乡一处观景台附近。“游客多的时候一天可以接待五十桌,光毛收入就有万把块。”他笑着说。

▲ 农家乐主杜立堂夫妇开怀大笑 李文萍摄

在深圳开了多年餐馆后,杜立堂回家种植脆李,靠着十几亩脆李地,每年收入十多万元。看到村里的旅游越来越红火,他又寻思搞起了农家乐。“来我们农家乐吃李子,不收钱嘛!”

当然,用脆李产业撬动三产融合,曲尺乡还有另一层深意。

“因地制宜发展脆李产业,搞好特色农旅融合,曲尺乡走出一条高质量和绿色发展之路,有助于倒逼生态、人居环境整治;村民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富,精气神更好,乡风更加文明。”徐培涛感慨,“曲尺乡正在通过产业兴旺,促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全面振兴。”

就在杜立堂的农家乐的旁边,79岁的张元珍正坐在装满脆李的竹筐旁,看着女儿盘点。远处几个身着统一T恤、体验采摘的女人,挑着新采摘的脆李走来,有说有笑。张元珍母女简单问了几句,随即大笑起来。

城乡统筹发展网记者 李文萍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