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一项项农村改革—— 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2020-07-10 09:45:3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五福村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展产业。图为农民在采收茶叶。
陈碧生摄(人民视觉)

确权颁证,让农民吃下“定心丸”

黑土地又披新绿。望着一望无际的稻田,黑龙江桦川县双兴村农民魏少胜不住赞叹:“合作社种地,土肥了,苗壮了,真不赖!”

说起村里的黑土地,魏少胜有一肚子话说:“这里的土地肥到家,捏把土能冒油花,插根筷子也发芽。”但由于长期大水大肥,黑土地出现退化、变瘦。一家一户的“小地块”条块分割,挡住了大农机,效益上不来。地该怎么种?

2013年,村里种粮大户李玉成牵头成立种植合作社,打算吸收村民土地入股、抱团发展。

“地交给合作社放心吗?”“种地赔了算谁的?”“交出去要不回来咋办?”刚开始不少村民有顾虑。

合作社出台一项项规定:土地承包权还是农民的,入社自由,随时可以退出;合作社打绿色牌,订单水稻每斤能卖2.4元;社员收益有保底、有利润,加上再分配,不会吃亏……

看到实在好处,魏少胜把自家的12亩地全交给了合作社。几年下来,他越来越服气了:提品质,无机肥换生物肥,大米身价翻了番;降成本,小药壶变无人机,减肥减药,一垧地省出2000多元。更让他在意的是,通过保护性耕作,深耕深松,黑土层变厚、变疏松了,“土地有了劲儿,才能种出好大米!”

这只是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一个缩影。

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是农村改革的主线。中央强调保持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的基本原则,明确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这给广大农民吃下了“定心丸”。

承包地确权是关键一步。各地全面推进承包地确权工作,量地、公示、签合同、发证书,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率达到96%。

“确实权、颁铁证,土地承包权是长久不变的,让农民放心转移就业和流转土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确权颁证后,承包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心里都有底,流转时间可以长一点、稳定一点,也便于新型主体生产经营的长远预期。

“稳定是为了更好地放活,放活是为了长久的稳定。”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说,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制度设计,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维护农户承包权益的基础上,使土地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优化配置,能够有效激发现代农业发展活力。

一纸权证,让农民把地“装进”兜里,成了“活资产”。目前,全国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超过5.5亿亩。340多万个新型经营主体与普通农户联结起来,促进了农业生产组织化、标准化、规模化经营,加速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从资源到资产再到资金,唤醒沉睡的资源

“竹林就是我们的绿色银行!”望着漫山的竹子,浙江省安吉县孝丰镇横溪坞村党支部书记裘松伟高兴地说,上半年,村里共卖了约600万斤毛竹,村民分红同比增加了20%。

横溪坞村有7000多亩竹林,2015年,毛竹收购价格走低,村里因势利导,将村民的竹林经营权折价入股,组建了毛竹经营合作社。根据毛竹的数量、市场价、砍伐价等数据,由社员共同确定每户持股比例,按股分红。

股权量化到户,农民分享集体资产经营收益。“过去就在山上砍毛竹,一年也没多少收入。现在入股后,每年不但有分红,还可以放手去打工。”村民王昌跃尝到了甜头,去年分红8500元,在村里的茶场务工挣了5万多元。

一排排太阳能杀虫灯、数千米沟渠纵横、阳光下发亮的钢架大棚……杭州临安区板桥镇锦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从农户手里流转121亩土地,通过办理土地流转经营权证作为抵押,从银行贷款30万元用于农业生产。

在临安区,农户、农企等主体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流转经营权证为凭证,可以到信用社办理抵押贷款,农村土地实现从资源到资产再到资金的转变。

目前,财产性收入在我国农民收入中整体占比不大,但潜力不小。农业农村部调查显示,全国农村集体账面资产总额6.5万亿元,集体资源性资产总面积65.5亿亩。张红宇表示,经营好集体资产是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

据介绍,自全国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以来,已有超过36万个村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今年改革试点将在31个省份全面推开。

如何进一步盘活农村土地,鼓起农民的腰包?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制定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配套制度,以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没想到,老房子也能变钱!”上海市奉贤区柘林镇新塘村村民徐德良说,他的周边10个行政村的村民参与了镇上的宅基地权益化项目,村民的空置农房由镇里成立的公司运营,村民每年的保底收益率达5.5%。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完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用地政策,用活用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通过入股、租用等方式直接用于乡村产业;同时,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村住房,探索分类灵活供地办法,满足乡村产业发展用地需求。

守住政策底线,“怎么改、改什么”由农民说了算

正是韭菜收获旺季,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安德街道广福村里,韭香阵阵。韭菜产业给村民带来增收的同时,也曾引来不少烦恼:大量废弃的韭菜叶子烂在路边,蚊蝇滋生,影响村里环境。

2015年,利用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机遇,广福村引入了四川润禾家园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将韭菜叶变废为宝,加工成了韭菜青粉、韭菜挂面、韭菜酒等高附加值系列产品,不仅解决了韭菜叶处置难题,每亩韭菜“身价”还涨了2000多元。

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广福村打造“韭菜沟”田园综合体,把小韭菜做成了三产融合、产村相融的现代农业,去年纯利润超过2000万元。“环境变好了,村民腰包更鼓了。”广福村村支书汪生富感叹。

一项项农村改革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发挥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优势,将其与农业新业态、农民增收就业、壮大集体经济以及乡村治理有效地结合起来,能与乡村振兴形成有效衔接。”张红宇认为。

专家坦言,农村改革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审慎把握,稳妥推进。“尊重农业生产经营规律,把选择权交给农民。”张红宇强调,“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把耕地改少了、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把农民利益损害了,这是必须明确的底线。”

构建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最大程度保障农民权益。李国祥认为,在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处理好收益分配是难点和重点所在。要真正盘活农村资产,优化要素配置,实现资产保护,就要妥善建立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收益分配机制。

在横溪坞村,毛竹经营利润的40%用来给村民分红,60%作为集体留存,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去年,村集体投入300万元,建设了800平方米的白茶生产标准厂房,引入了先进的制茶设备。这不,今年春茶挣到钱了!170亩茶山实现纯利润160万元。”遇上好政策,裘松伟带领村民越干越有劲。


《 人民日报 》( 2020年07月10日 18 版)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