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重庆市南川区杨氏家庭农场 黄永仙
四月的南川田野,一场小雨过后,满眼尽是大块大块的绿色,让人沉醉。
“一畦春雨足,翠发剪还生。”在基地,一簇簇韭菜,叶子沾着雨露,像涂了油似的,绿莹莹,水嫩嫩,招人喜爱,几个工人正在田间忙着除草。
“今天发货200多千克,通过分拣打捆装箱后,直接运往南川老农贸市场,销售旺季也发往重庆各大批发市场,一天发货可高达1000多千克。批发价每千克稳定在5~7元,我们的韭菜品质很好,所以不愁销。”见记者问起种韭菜的销售情况,黄永仙兴奋地回答道。
▲ 黄永仙在收割韭菜
黄永仙是南川区南城街道文华社区的村民,2010年开始摸索种植韭菜。最初,她从山坡上挖回野韭菜试种了一两分地,结果野生的韭菜叶子容易干尖,分蘖弱,产量低,根本没有效益。
为了改变现状,黄永仙请教当地农技服务中心的技术人员,农技人员建议她改种人工培育的杂交韭菜品种。
黄永仙咨询清楚后,从网上购回适合当地消费习惯的四季杂交韭菜新品种,精心育成幼苗后再进行分栽。经过一年多的栽培,发现这个韭菜品种长势旺盛,生长迅速,叶片宽大肥厚,叶色浓绿,分蘖力强,而且抗寒、抗病能力较强,能达到优质高产的要求。
“一分地韭菜割一茬能收获75千克,一亩地割一茬就是750千克,割后二十几天又可割下一茬,一年一块地至少割10茬,一亩地的产量就是7500千克,每千克批发价5~7元,一亩地的韭菜销售收入在3万~5万元。”黄永仙掰起指头熟练地给记者算了笔账。
▲ 南川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主任徐晓华(左一)在韭菜基地与黄永仙交流
为提高韭菜的产量与品质,黄永仙以每亩折算325千克谷子的流转价,将当地村民撂荒的土地流转过来,种植面积扩大到目前的30多亩。在种植技术上,她善于学习,大胆创新,形成了一套绿色无公害的种植经验。
“韭菜一年割10茬,是不是大量施用了化肥和催长素?”记者提出了疑问。
▲ 韭菜基地
黄永仙介绍说:“韭菜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喜肥又耐肥,在栽培前,要将土壤深耕,施足底肥,疏松肥沃的土壤才能生产出茎嫩叶厚的上等韭菜。基肥我选用的是腐熟的羊粪,并配以适量的三元复合肥。为什么用羊粪,而不用猪粪、鸡粪呢?因为羊粪比其他畜禽类粪肥都要好,有机质含量高达30%,营养丰富,肥效好,施用后土壤不会板结,种出的韭菜,很少发病长虫,而且长得格外粗壮嫩绿,香味也特别浓郁。另外,每次收割后需要往地里补充基肥,长出新叶后,喷以少量叶面肥促进生长。这是实现韭菜高产稳产我的一个经验。”
为了保证生产出的韭菜符合绿色无公害食品的要求,黄永仙种植韭菜没有使用除草剂,田里的那几个人就是她请来给韭菜除草的。除草是黄永仙种植韭菜最大的一笔人工开支,除草一天工资是80元,劳动强度小,一些年纪偏大的村民,不用外出打工,都愿意到韭菜基地打工。
▲ 韭菜基地
“韭菜的病虫害比较少,偶尔有蓟马发生,我也没有用农药,试着用传统的大蒜辣椒水喷施防治,效果非常好,而且绿色环保,几乎没有成本投入。”黄永仙告诉记者,这是她的一个创新。
“韭菜种植项目虽不起眼,但成本低、种植技术简单,产品在当地根本不愁销路,而且劳动强度小,比较适合当地农村一些贫困户发展。去年我还把黄永仙种植韭菜致富的案例在新型职业农民蔬菜种植培训班上介绍给了广大学员,希望他们多向她学习取经。”南川区农广校原副校长徐晓华介绍说。
目前,经常有本地和外地的农民前来基地考察,向黄永仙讨教韭菜种植经验。黄永仙乐于助人,为人诚实热情,不仅给他们提供种苗、技术,还利用自己多年构建的销售网络帮助他们销售韭菜,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选择脱贫项目一定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要注意挖掘贫困户的特长,选择贫困户非常熟悉的、力所能及的项目。产品一定要有销路,种植一定要有效益,不能只顾生产,不看市场,不问效益。”南川区扶贫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 打捆好的韭菜等待送往批发市场
在韭菜销售方面,黄永仙坚持以品质和信誉赢得市场,多年下来,积累了一批忠实的客户。黄永仙还利用微信建立了自己的批发客户群,客户要多少货,可以在群里直接下单。
今年受疫情影响,市场上蔬菜紧缺,韭菜价格坚挺。黄永仙的韭菜由于管理精细,品质上乘,基本未受到疫情影响,在市场上很受欢迎,需要提前预定才能拿货。
黄永仙靠自己动脑筋、想办法、找路子,然后脚踏实地地干,通过种植小小的韭菜实现持续增收,这是一个生动、成功的产业致富案例。
启示:最近各地出台了很多支持贫困农户增收致富的政策性文件,对规定的种、养殖业等项目给予种苗或现金补贴,但这些种植、养殖业项目并非对所有贫困户都合适。有的贫困户未认真考虑自身环境与条件,常为享受补贴选择了不太适合项目,有的因缺乏技术、劳力、资金或管理能力,导致种、养失败;有的虽种、养成功,但因产业雷同,产品局部过剩,难以顺利销售,效益并不理想。因此,选择项目一定要贴近实际,差异思维、错位发展有时能获得更好的效益。
城乡统筹发展网-农家科技杂志记者 刘早生 李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