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的长效剂 ——巫山曲尺乡发展小水果产业的启示

2019-11-21 14:11:01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  作者:谭观银

四季花开艳三峡,常年水果满枝头。“今年曲尺老百姓可是大丰收啊,全乡10个村1个居委5500余户18000余人,户户有产业,人人有收益,仅脆李收入3亿多元,柑橘、枇杷、樱桃、草莓等小水果还有一大笔收入,年人均收入超2万元,贫困发生率降低至0.73%,脱贫致富奔小康小水果起大作用。”面对调研组,乡党委书记徐培涛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小水果已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特色主导产业,在曲尺乡脱贫攻坚中起到关键作用,是群众增收致富的保障,是乡村振兴的长效剂,使全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呈现天蓝、山青、水绿、民富、村美、人和的美丽乡村景象,处处洋溢着温馨与活力。

脆李花海。丁坤虎摄

移民搬迁的困惑

肥沃土地淹没了,出路在哪里?是等待观望,还是勇闯出路。

曲尺乡,巫山县沿长江边的一个移民大乡。由于库区蓄水,大量肥沃土地被淹没,一部分农户外迁广东、安徽、湖北等地,一部分农户后靠搬迁至土地贫瘠的高地。为生计而连年的耕作加剧了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粮食十年九不收,再加上劳动强度大,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村民增收无望,年轻一代纷纷走向大城市,传统的种植方式陷入“后继无人”的困境,部分土地出现撂荒现象,村子成了“空壳村”。同时这里还是一个矛盾集中地——三峡水库“135”米蓄水后,移民常到乡、县集访,甚至发生一些过激行为。

为改变这一局面,县委、县政府把解决曲尺移民安置遗留问题摆在案头、放在心上,总是找不到合适的产业支持,乡党委、政府也是绞尽脑汁,想尽办法,勇于探索,开拓创新。2003年,张兴银等五名乡人大代表通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就富民兴农提出要搞特色产业,曲尺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采纳、狠抓落实,但种什么成为焦点,从豌豆、胡豆到桃子都曾尝试,却始终在经济效益上表现得不温不火。乡党委、政府一班人思来想去,终于在广泛的海选过程中发现有一种农民喜欢的李子。这种李子汁多味香,质地脆嫩。并且由于地处长江两岸,低山村的土层较厚,湿度充足,土质酸碱性比较好,日照充分等土地和气候因素的影响,非常适宜李子产业的发展。

脆李苗圃。丁坤虎摄

破茧成蝶的转身

有信念,就不怕山高;有旗帜,就无惧路远。

规划先行,认真执行规划。2003年曲尺乡提出“生态立乡、产业富乡、旅游兴乡”战略,开始种上脆李、柑橘、桃子等。2007年县有关领导听取乡里领导汇报后,充分肯定发展水果的思路和举措,鼓励实施“三个万亩”特色产业立体化布局,重点培育脆李、柑橘、蔬菜等特色产业。在全乡海拔500米以下发展柑橘1万亩,海拔500米—800米之间发展脆李、桃子等小水果1万亩,林下套种豌豆、胡豆等传统时令蔬菜1万亩,探索出一条以发展产业保稳定、以稳定产业促发展的新路子。2012年下半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全县推广曲尺乡发展特色产业推动脱贫攻坚的先进经验。2019年,曲尺乡脆李实现产值3亿余元;柑橘预计产值1亿余元;时令蔬菜、油菜实现产值2800余万元。特色产业为全乡群众户均增收达4万多元,2019年,曲尺乡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第九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和全国乡村振兴示范乡镇。

科技支撑。全面推行科学化管理,建设4000亩的曲尺乡标准化山地农业公园一个,以点带面,打造伍柏、权发、柑园村三个脆李标准化园区。成立脆李技术服务指导队,加强对村对户的技术指导,依托农业服务中心制定脆李、纽荷尔技术培训课程,开展上门技术服务,做到“手把手教、教会为止”。村民陈文东感慨道,“我种脆李10多年了,这些年来,脆李的销售价格从低到高,从最初的每斤两三毛钱到现在的十几块钱,一担李子就可以卖1000多元,种植面积也由以前零星栽种一两亩,到现在七八亩;通过近几年农技人员的培训和自学,种植技术也越来越成熟了,果品品质越来越高,价格卖得越来越高……” 

脆李丰收。丁坤虎摄

品牌营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品牌创建,“巫山脆李”继荣获“中华名果”称号以后,又成功注册了“巫山纽荷尔”“巫山脆李”两个国家地理商标,巫山脆李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品种权。2019年7月,曲尺乡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重庆“巫山脆李·李行天下”全新品牌形象发布会,面向全球发布““巫山脆李·李行天下”全新品牌形象,并通过“国家品牌计划—精准扶贫广告”项目,在中央电视台系列频道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宣传报道。通过进一步宣传和推介,并开办“巫山脆李”官方销售网站,充分发挥淘宝、京东、微信、抖音等线上销售渠道模式作用,积极销售“巫山脆李、巫山纽荷尔”,线上交易金额突破8000万元,巫山脆李卫冕全国李品公共区域品牌榜首,品牌价值达20亿元。

基础配套。抓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保障正常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环节,加强日常管护,安装太阳能杀虫灯、发放脆李刷白剂、有机肥和脆李管护技术指导工具包,基本形成脆李、纽荷尔物理病虫害防御体系。投入1亿余元对全乡小水果产业道路实施硬化工程,建立起配套生活生产需要的安全饮水和农田水利体系,在伍柏、柑园、龙洞村建立脆李溯源基地,全乡实现生态化种植再上新台阶。

接二连三。利用地理、生态和资源优势,“以山水为景、以花果为媒”,推进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高度融合,到曲尺赏花品果已成为巫山周边区县市民的休闲时尚。今年,在柑园村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长江三峡(巫山)李花节和“第三届巫山脆李采摘季”活动,乡村旅游品牌形象进一步提升,接待游客15万人,创综合经济效益4500万元,并使600余名贫困群众直接受益。权发村、柑园村沿线农家乐升级改造,进一步提升接待能力。

出售脆李。丁坤虎摄

持之以恒。发展以脆李、柑橘为龙头的小水果产业以来,曲尺历任书记乡长都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一以贯之地抓紧抓好抓实发展,坚持“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干到底,聚精会神抓发展、抓管护、抓营销,有效激发了农民积极性,家家户户你追我赶,形成不甘落后的竞争局面,凡田间地头有空隙的地方都栽上了果木,做到房前屋后都是果树成荫,使之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果之乡。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张科富曾经是当地的贫困户,2013年回乡种脆李后,他们一家都有了新面貌。“为了免去种植户的后顾之忧,政府给了我们提供技术支持、肥料等,我还获得了5万元的扶贫贷款。从2018年开始,我的果园就开始盈利了。”他说。目前,张科富承包了30亩地,年产脆李10多吨,年收入达到了十几万元。在种植脆李前,曲尺乡农户普遍贫困程度深。但因最近几年持续发展脆李,农户尝到了种果增收的甜头,全乡三分之一以上的村民依靠发展脆李年收入超过10万元,带动671户贫困户摘掉“贫困帽”,其中,村民彭德贵等每年脆李收入达20余万元。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通过全国人大代表、巫山县委书记李春奎的汇报,巫山脆李得到习总书记的关注和点赞。小小巫山脆李,变身成为扶贫大产业。

柑橘园。丁坤虎摄

产业兴旺的“密码“

产业兴旺带来百业兴旺,全乡人民安居乐业,再无人上访闹事,过上了小康生活。曲尺乡是从“空壳乡”“信访乡”摇身一变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花果名乡、特色农业强乡、乡村旅游大乡”,为打赢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清晰发展思路。规划引路。因地制宜制定产业规划,摸清产业的发展特点。坚持“1+3+2”(脆李、柑橘、中药材、核桃、山羊、烤烟)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体系,充分考虑贫困户意愿、劳动力能力、投入水平、土地资源等条件,合理规划每村每户产业发展品种、规模、重点,按照产业发展经验,大力发展巫山脆李、曲尺纽荷尔等品牌产业,形成乡乡有特色、村村有特别、户户有特点的发展格局。政策支持。建立健全财政投入优先保障机制,确保县级财政投入每年增长10%。继续实施退耕还林森林工程补贴,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完善政策性农业担保服务,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产业发展中。绿色贯穿。坚持把绿色发展贯穿于产业发展全过程,遵守产业发展规律,努力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模式,加强“旅游+产业”联动,推进生态链、产业链、价值链全面提升。

强化产业帮扶。发挥主体作用。瞄准贫困户期望值高、“等靠要”思想落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通过树立正面典型引领、加强宣传教育等措施,引导贫困户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让贫困户对发展产业心里面热起来、脑子转起来、手脚勤起来。发挥杠杆作用。财政扶贫资金应用于支持村集体和贫困户自主创业发展产业。投放扶贫小额贷款资金给贫困户用于自主经营发展,“户贷户用”,加强风险防控,确保贫困户、金融机构的利益不受损失。出台“产业奖补”政策,先干后补、以奖代补、不干不补的方式鼓励贫困户发展产业,确保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真正取得实效。发挥带动作用。增强龙头企业对于贫困村、贫困户的带动作用。通过培育或引入龙头企业,由龙头企业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参与商品生产、进行市场交易。龙头企业既可以由农民组建行业协会、合作社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也可以直接引入外部具有较大规模的企业投资设厂或组织采购,形成 “公司+ 基地+ 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 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的生产组织方式。

巫山恋橙。丁坤虎摄

提升发展质效。做长链条。按照“农头工尾”的思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考虑地域优势、发展基础、规模效应、加工布局、市场导向等条件,不断推进脆李、柑橘、w-默科特、中药材等农产品向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比如脆李加工为果酒、果干等增值产品,优化供给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做亮品牌。进一步挖掘农产品品牌的培育、提升、创新、推介,继续加大“巫山脆李”“曲尺纽荷尔”线上、线下推介,讲好“扶贫果”故事,从卖产品转变为卖品牌,提高特色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做强基建。加大力度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全力解决产业发展 “最后一公里”问题,与外部形成信息流、物流、人流、资金流顺畅流动和顺畅交流的局面,建成果品分级、冷藏包装、航空快运一条龙服务。针对不同贫困村的特殊情况如道路、水、电、网络等短板,基础设施建设也应各有侧重。

创新发展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行“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既发挥市场的竞争机制,又着力完善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既让企业得到发展,又让贫困户得到实惠。在产业发展中,引导贫困户、贫困村通过土地经营流转、土地入股、提供劳务、自主创业等方式分享发展红利,实现增收致富。吸引人员回乡创业。许多在外闯荡多年的农民工,手里有较为充裕的资金,也不乏懂市场、善经营者,如果他们能够参与到村里扶贫产业的发展中,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上,近来各媒体曾经多次报道过贫困县不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事迹。关键是政府要打好“政策牌”,着力引导回乡劳动力发展市场前景好、产品附加值高的产业。加强技术培训指导。鉴于大多数农民的文化程度不高,农委、科委、果业局等部门应组织科研、专业技术人员定期上门服务,全程跟踪指导,及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帮扶单位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扩大市场信息收集渠道,帮助贫困村因地制宜探索促进经济发展、贫困户真正脱贫的长期发展路径。比如通过政府选派、双向选择,选派一批科技素质较高的人才到农村生产第一线开展科技服务,简称科技特派员,这种制度有效破解区域产业科技难题,又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脱贫攻坚奔小康,产业发展是关键。巫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曲尺乡小水果产业发展,举一反三,扩大规模,迅速推广形成以脆李、柑橘为主的小水果产业大县,使其“星星之火”快速“燎原”全县,种植小水果达30余万亩,较好地打赢脱贫攻坚战,成为脱贫攻坚的保障、乡村振兴的支撑。曲尺小水果产业发展启迪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践行新发展理念,抓好产业发展是关键,坚持“一乡一色、一村一品、一户一业”,坚定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咬准产业发展目标不放松,聚焦培训农民、技术服务、资金筹措、产销对接、利益联接、基层党建等关键环节,加强管护、宣传营销,久久为功念好 “产业经”,让产业兴旺成为脱贫攻坚的“长效剂”。(作者系巫山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文中图片由巫山县人大提供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