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10月21日电 题:“死产”变活 土地“生金”——浙江德清“农地入市”改革释放农村“红利”
新华社记者 岳德亮
一幅土地增效、农民增收、集体壮大和产业升级相辅相成的改革画卷,正在莫干山畔的浙江省德清县展开。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会议在审议《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时指出,要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农民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在试点基础上有序推进。
德清县作为全国15个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县(市、区)之一,截至目前已实现农地入市208宗,面积1593.64亩,成交金额4.22亿元,集体收益3.39亿元,惠及农民和农民群众18余万人。
“死产”变活 激活创业
世居莫干山下的赵建龙,5年前花了100多万元买下莫干山镇仙潭村一处废弃厂房,准备开拓民宿产业。但因为没有土地使用权,也没法改变用途,赵建龙的百万元资产只能“睡”在山谷里。
2015年2月,德清县启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睡地”被唤醒。当年8月,废弃厂房所处6.06亩土地也被赵建龙以协议出让价买入。
土地有了“合法身份”,赵建龙凭借集体土地使用证,于当年9月6日完成了全国第一笔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项目建设很快启动。
“我做梦都在想拥有产权的厂房,现在终于等到了。”位于洛舍镇的恒凯乐器有限公司总经理施恒凯说。
他创办的钢琴企业,多年来都是租用村里的旧蚕场,“最担心场地被收回”。2017年,村里挂出了200多亩土地“上市”出让,14家钢琴企业联合拍下68.56亩出让地。如今,恒凯自建的两幢新厂房已投入使用。
土地“生金” 农民受益
2015年,钟管镇戈亭村的6宗地块成功入市,村里获得分红177.41万元。
以前是心有顾虑,现在是政策鼓励。截至2018年年底,全村入市农地面积26.88亩,村集体分红收益352.62万元。
集体经济壮大,助力乡村“换颜”。戈亭村第一书记沈伟良说,村里先后投资新建了桥梁2座,拓宽柏油路1.5公里,街道立面改造2500米,疏浚河道8公里,成功跨入“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行列。
石矿开采曾经是洛舍镇东衡村的支柱产业,石矿被整顿关闭后,村集体收入明显下降。2015年以来,东衡村整理出近600亩废弃矿山土地打造众创园,联合周边7个经济薄弱村在众创园建设标准厂房出租。2018年年底开始,按每个村投资的15%享受分红,极大提升了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造血”功能。
德清县委书记王琴英说,通过不断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改善了人居环境,促进了百姓增收,有效推进乡村振兴。
延伸用途 化解困扰
这些天,乾元镇恒星村党总支书记徐建国特别忙。
村里一块约4亩的集体土地,10月底要完成“入市”,土地勘测及公寓楼设计、医疗服务站、职工活动室、小型超市等设施布局,都需要他“把关”。
恒星村紧靠工业功能区,周边企业多,园区内多数企业没有职工宿舍,村庄环境卫生和新居民管理一直是重难点。徐建国说:“项目一旦完成,改善新居民的居住环境、提升周边环境等一系列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雷甸镇塘北村也遭遇着相同的“困扰”,周边工业企业多,新居民更是户籍人口的2倍多。村党委书记马琦荣说,他们近期将拿出100亩集体土地,以每亩24万元价钱出让,收入用于完成建设新居民公寓楼、停车场等公共设施。
记者从德清县有关部门了解,德清的试点已从涉及工业用地层面,正式向教育、养老、安居保障等公共用途延伸拓展,将置换出的更多“农地”投放到公共领域和社会保障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