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地处长江、乌江交汇处和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如何在保护长江母亲河、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中自觉强化“上游意识”、切实担当“上游责任”?
日前,涪陵区委副书记、区长种及灵就此接受了本报专访。
构筑绿色屏障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问:在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实施长江生态环境系统性保护修复方面,涪陵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种及灵:我们始终将长江及乌江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头等要事,自觉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一是狠抓水环境治理。在全面实施河长制、率先建立“河库警长制”基础上,投入大量资金,实现了工业园区、建制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建成涵盖所有建制乡镇的污水收集二、三级管网147.4公里,完成陈家沟等6条次级河流污染整治;去年投入3500万元完成14个长江乌江污染综合整治项目。
目前,全区城市、乡镇、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94%、85%、70%,长江、乌江涪陵段水质稳定保持优良。
二是加快国土绿化步伐。推动长江、乌江两江水系生态涵养林建设,近年累计完成长江两岸造林绿化6.8万亩、管护天然林143万亩,2018年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2%,长江两岸第一道山脊线以内实现应绿尽绿。投入近3亿元对长江、乌江沿线等生态敏感区的18家非煤矿山实施引导退出,累计退出矿区面积约3600亩,并按“一矿一策”实施生态修复。
三是攻坚大气污染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强化部门联动,综合防治汽车尾气、工业废气、建筑扬尘、餐饮油烟等大气污染,2018年全区空气主要污染物PM2.5浓度比上年下降15.9%,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33天、同比增加22天。
四是深化土壤污染防治。落实补助资金5000余万元,全面关闭禁养区养殖场634家,分类处置可能污染河库的548个养殖场,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用量持续减少;全区危险废物产生和经营单位规范化管理抽查合格率达100%,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实现全覆盖。
发展绿色产业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问:在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因地制宜选择发展新兴战略产业方面,涪陵做了哪些探索?
种及灵:涪陵是重庆市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成渝城市群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区,这个定位决定了涪陵在全市发展大局中应有更大担当、更大作为。
近年来,涪陵区加快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发展,狠抓存量提质增效、增量做大做优,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步伐。2018年全区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0.7%,涪陵高新区正全力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截至目前共创建智能化工厂4家、数字化车间22个,总量位居全市区县首位;建成国家绿色工厂3家、市级绿色工厂2家,总量约占全市1/10。
去年,我区在地区生产总值成功迈上千亿台阶的同时,在全市首次绿色发展评价中排名居全市区县前列。
同时,涪陵尤其重视生态产业化,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培育壮大榨菜、中药材两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在长江两岸选用生态效果良好、经济效益突出的柑橘、龙眼、笋用竹等发展生态产业林。加快武陵山大裂谷创5A级和816地下核工程景区提质,把生态资源转换为发展优势,打造出长江上游知名人文风景旅游目的地。
建设绿色家园
打造宜居宜业生活环境
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最终目的是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努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民更向往。涪陵有哪些好的做法?
种及灵:涪陵坚持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以实施城市提升行动计划、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为契机,努力实现自然与人文、城市与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一是推动城市“增色美颜”。依托国家森林城市创建,聚焦两江四岸、城周山体、景观通廊,开展“增绿添园”“增花添彩”行动,实施景观灯饰提升工程,打造以社区游园为绿荫、广场花园为绿洲、郊野公园为绿肺的生态体系。如今,两江四岸滨江环湖景观带成为一道靓丽风景线,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2.7%。
二是推动乡村“绿化净化”。按照“6+3”总体工作布局,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建立农村垃圾“户分类投放、镇村分类收集、区级转运处理”收运处置模式,基本实现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全覆盖。共创建国家美丽宜居示范村1个、市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庄示范点14个,推进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和149处古民居修复工作,让广大村民既看得见发展,又记得住乡愁。
三是推动人文“绿意生辉”。加快推进“长江标准眼”——白鹤梁题刻申遗,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水下石刻原生态保护”等绿色人文价值。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区和国家卫生区创建,大力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活方式,推进节约型社会、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市民日益养成绿色生活习惯,环保意识逐步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