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发展网9月10日讯 记者 谈华伟
石漠化猛如虎!
山洪、滑坡、泥石流频发;水土流失,缺水干旱。造成的山穷、水枯、林衰、土瘦……给人们生存亮起了红灯。
重庆是全国8个石漠化严重发生地区之一,国家林草局荒漠化监测中心对重庆市岩溶地区第三次监测数据显示:岩溶土地面积中有石漠化土地77.3万公顷。
如何治理石漠化,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课题。
重庆酉阳石漠化治理中(重庆市林业局提供照片)
生态与产业齐发展
石漠化地区山高坡陡留不住水,土地贫瘠破碎,生态环境恶化。此外,石漠化发生率与贫困状况密切相关,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经济比较困难。
将治理生态与“治穷”相结合,还石漠化地区青山绿水,造就金山银山,重庆市在探索石漠化治理方面不断探索出新路。
在生态林建设过程中,重庆市坚持近自然林业、健康森林等先进理念,提倡“原生态、近自然、大绿量”。坚持以植树造林为主,筛选了红椿、桤木、香樟、女贞、柏木、黄葛树、栾树等乡土树种造林,严格保护原有植被,积极培育“复层、异龄、混交”的健康森林。
实行生物措施为主、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治理办法,优选生态、经济兼用树种,探索出林药、林果、林油造林模式;利用广阔的石漠化土地资源,积极发展干果、香料、中药材种植业基地及森林旅游业,着力培育林业特色产业基地、龙头企业、特色乡镇,助推武陵山区、秦巴山区成片扶贫开发,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九叶青花椒是浅层系树种,根系发达,只要有20厘米以上厚的泥土就可生长,具有耐干旱、生长较快的特点,且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酉阳县在石漠化生态治理过程中,通过多方考察、调研,引进了九叶青花椒树种作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造林的树种,并通过这一树种的种植,形成产业来带动石漠化治理。近年来,酉阳县大力发展九叶青花椒种植,不仅有效治理了土地石漠化,更是让百姓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重庆酉阳石漠化治理后的青花椒园(市林业局提供照片)
随着九叶青花椒进入稳产、丰产期,经济效益更加显著,九叶青花椒切实成为了椒农的“摇钱树”。据酉阳县扶贫办统计,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九叶青花椒种植已逐步成为全县农村的支柱产业,入业椒农达1.2万余户,覆盖贫困农户2300余户,其中直接种植九叶青花椒的贫困户1024余户。通过土地出租、季节性务工获得收益的贫困户1280户。2018年全县青花椒实现鲜椒收购910万斤,收购单价6.5元/斤,椒农销售鲜椒直接获得现金收入5915万元,切实有效助推脱贫攻坚工作,目前该县青花椒栽种面积达到21万亩,全县有37个乡镇(街道)发展了这一产业。
南川区利用石漠化治理成果新建了九鼎山森林公园、山王坪喀斯特国家生态公园,探索出石漠化综合治理与开发的新模式。
山王坪国家喀斯特生态公园
南川是我市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区面积2602平方公里,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面积约852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33%。通过多年摸索,南川区探索出造林与造景相结合的治理方法,不仅让昔日的乱石堆变成公园,还增加了农民收入、打造了新的景点,实现了青山民生两相宜。
山王坪国家喀斯特生态公园由生态石林、溶洞、林海构成,其中石林和溶洞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质地貌,是目前国内已探明面积最大、特色最显著的生态石林之一。
南川不断造林,将一座荒山改造成了城市森林公园,昔日“大风吹,沙石飞”的荒山再也不见了。
花山、永隆山和九鼎山三大城周公园,是南川治理石漠化的典范——持续多年的治理让石漠化区域变成了景区,形成环城市的2.6万亩森林屏障。过去,南川城周的森林覆盖率仅有37.1%,目前已达到43.3%。造林与造景相结合,让南川近年治理石漠化取得突出成绩,累计治理石漠化面积约57平方公里。
科技为治理提质增效
近年来,石漠化生态治理过程中,市林业部门充分发挥林业科技的引领作用。为了不断提高石漠化地区林业生态治理的科技含量,市林业局认真组织开展利用地造林技术与治理模式、经济林丰产栽培等技术攻关,筛选培育了数十种适合石漠化地区造林的乡土树种及经济林良种,研究探索了容器苗、切根苗、轻基质苗造林、鱼鳞坑整地、爆破整地、大窝整地、客腐殖土、施有机肥、生根粉、保水剂、地膜覆盖、水系配套、营造混交林等石漠化防治造林技术,编印系列技术丛书,强化技术培训与服务,大大提高了造林质量和成效。
巫山县巫峡镇文峰村在石漠化地区种植三角枫、柏木等绿化树种
在造林绿化中,市林业局组织科学选择树种,采用良种壮苗上山,加大混交造林比例。组织专家论证,强化审批管理,保障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严肃性。试行造林资质管理,推行专业队造林,实行全过程质量监理,切实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加强对新造林分的监测调查,严防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及本土有害生物对外来引进树种的危害。
重庆市相关区县根据石漠化成因、可治理性、造林地自然条件以及生态功能定位,分类施策,确定有效的治理模式和技术措施,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样板林,提高了成效。如巫溪县针对石漠化程度的不同情况,确定对石漠化治理实行生物治理、工程治理和自然恢复三种治理模式;彭水县成功申报两个国家级石漠化科技支撑项目,建立金银花、花椒、方竹、麻竹、山桐子等特色林业科技示范基地1500亩,推广面积2万亩;巫山县采取大窝整地、客腐殖土、大苗造林、跟班作业、管护3年的办法,强化质量保障,对城周石漠化治理投资100余万元,铺设自来水灌溉管道,开创了我市石漠化地区造林灌溉的先河。
“增绿”与“增收”双赢
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以来,一些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得以切实改善,一批批地方特色产业基地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带动了山区的群众脱贫致富,推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石漠化这个顽症,正在生态治理的综合措施推进下,从“铁石心肠”变成了“爱在青山绿水间”。
巫山石漠化地区的脆李苗圃(重庆市林业局提供照片)
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以来,石漠化问题正得到有力破解。治理区域有效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土壤肥力得到提高、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恢复,植被覆盖度有了改观、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多。全市岩溶区生态面貌明显改善,增加了森林面积,提高了森林质量,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根据近年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绩效评估表明:重庆市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累计减少土壤侵蚀量460万吨,涵养水源5700万吨,增加林草生物量49万吨,固定二氧化碳409万吨,释放氧气39万吨。
生态环境改善了,产业带动也初见成效。实施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工程,推动了全市岩溶地区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殖、森林旅游等生态产业,形成了金银花、花椒、油茶、蚕桑、李子、油橄榄等一批地方特色产业基地,促进群众脱贫致富。工程建设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增长点。
石漠化治理工程的实施,对改善项目区生产生活环境、增加群众就业机会、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等都起到积极作用,社会效益明显。大规模林草植被恢复工程建设,为工程区内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减轻了当地人口对土地的依赖。石漠化工程实施配套一定规模的耕作便道、排灌沟渠、输水管道、山坪塘等基础水利和交通设施,改善了工程区基础设施,方便了群众。工程实施过程中,部分经济林发展采取政府主导,企业集中经营和农户自主经营两种模式,在后期的经营管护期间,农民接受专业的技术培训,掌握了一些实用技术,提高了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
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通过综合治理,重庆石漠化问题逐步好转。接下来怎么办?
重庆市林业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有以下几大措施:
——依托加快实施国土绿化提升行动,持续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石漠化综合治理、天然林保护等重点工程实施。
——着力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推动实现林业高质量发展,创新性地实施横向生态补偿提高森林覆盖率、建立山长制(林长制)试点等林业改革举措。
——加大新技术推广应用,强化宣传引导,推动形成共同担责、共建共享的国土绿化新格局,为全市石漠化综合治理,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把重庆建成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作出更大贡献。
同时,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行动中来,共建共享石漠化土地生态治理成果,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他山之石:石漠化治理的典型模式
中国是几个石漠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的生态安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在我国,西南岩溶区石漠化最为严重,这一生态问题已经引起了多方关注。一些石漠化地区在不断实践探索过程中,总结出了各具特色的治理模式,值得借鉴。
顶坛模式:即石漠化地区花椒种植模式。在黔西南州贞丰顶坛地区实行的在乱世中见缝插针种植花椒。凭着“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依靠种粮稳农,种植花椒致富”的发展思路,遇到大面积的裸露岩层,就从其他地方运土来围种树,遇到旱季,用一次性输液管将水引到根部,为花椒树打“点滴”。
晴隆模式:即石漠化地区种草养畜、修建棚圈、围栏等。晴隆,是石漠化最为严重的区域,是贵州全省重点扶贫县之一。全县25度以上坡耕地占土地面积65%,曾经是个石头旮旯。进入二十一世纪,晴隆“因地制宜,靠人工种草养养,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扶贫效益同步发展”。既实现家庭收入翻番、又避免牛羊踩踏破坏植物,实现生态的双赢。
贞丰模式:即金银花治理荒漠化模式。贞丰县珉谷镇坪上村距离贞丰县城3公里,是典型的喀斯特石山区。由于大面积开荒,曾使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导致石漠化程度加深。1998年贞丰县选定坪上村作为“石漠化治理示范区”,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进行开发,种植了1000余亩金银花。金银花对土壤的要求不高,各类型的土壤均能生长,不占耕地,春夏秋冬四季皆可扦插育苗。它的藤叶繁茂,根茎发达,特别适宜喀斯特地区石山半石山恶劣自然环境造林。种植金银花达到既能治理石漠化,又产生较好经济效益的目的。
弄拉模式:即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治理石漠化模式。广西马山县弄拉屯石漠化严重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弄拉居民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带来的严重后果,群众生态保护意识增强,开始封山育林,保护植被,同时栽种中草药,修建沼气池等,使这里原有的灌丛、荒山恢复成繁茂的森林,并逐渐形成“山顶林,山腰竹,山脚药和果,低洼粮和桑”的立体生态发展模式。原来恶劣的山石区环境变成了石漠化地区的一片绿洲。
“六子登科”模式:即云南省采取综合措施治理石漠化。云南针对不同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采取生物工程和工程措施结合的方式,开展综合治理,获得了良好效果。“山地戴帽子”,开展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山腰系带子”,大力发展核桃、油茶等特色经济产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山脚搭台子”,对坡度小于25度的缓坡耕地进行“坡改梯”,改善耕作条件,提高土地产出率;“平底铺毯子”,着力开展高稳产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地改造,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