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脱贫攻坚区县行·巫山篇(一)】水果“爱马仕”背后的三大神话

2019-07-23 09:08:27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乡村振兴杂志

城乡统筹发展网-乡村振兴杂志 记者 李文萍

7月,巫峡满眼碧绿,万亩脆李高挂枝头。

这硕大的脆李遍布北、上、广、深等大都市的水果超市,价格从40元到60元不等,堪称水果中的“爱马仕”,曾在两会上获得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惠及农民5万户15万余人,带动贫困户9000余户3.5万余人脱贫致富。

一颗深山处的青果果,摇身一变成为脱贫致富的“金果果”,巫山脆李的崛起充满了无数的神话和传说。

神话一

仙果下凡寻常百姓家

云烟缭绕,青山苍翠,美丽的神女峰已在青峰云霞中守望千年。

在神话中,神女峰是西王母幼女瑶姬的化身,善良纯洁的神女心怀天下,曾助夏禹开錾河道排除积水,水患消除后,毅然决定留在巫山,保一方平安。

彼时,巫山两岸荒山,人们长期处于肩挑背磨的艰苦生活。善良的瑶姬请求西王母,播种下希望的种子。在瑶姬的精心照顾下,这颗种子发芽开花,接下硕大的脆李。当瑶姬采摘新鲜的脆李呈现给西王母,西王母品尝后爱不释手,命她今后每年七月初七回天庭敬奉脆李。

虽说是神话,但充分表达出巫山人民对脆李的喜爱。那么,能让尝遍天下美食的西王母神赞的脆李,到底有何美妙?

巫山地理环境独特,属于典型山地地貌,位于神奇的北纬30°附近,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土质疏松、土壤肥沃,满足脆李生长所需的光、温、水、肥、气等优良条件。成熟的脆李个头端正、口感甜脆、汁多味香,富含多种氨基酸,抗氧化剂含量高,有养颜美容、润滑肌肤的功效,被誉为“可以吃的化妆品”。

这种独特的脆李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是在唐宋时期,距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过去,巫山人们靠种植“洋芋、包谷、红苕”三大坨为生,种植脆李只是在房前屋后、零星空地,并没有产生有效的经济价值。

直至2007年,巫山两岸的村民迎来了新的转机。巫山县林业局结合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在长江和大宁河两岸的巫峡、曲尺、大溪等乡镇低山地带,在退耕还林地里规模化栽植李子树。

巫山县突出脆李主导产业定位,全县海拔175米—1000米的适宜区域确定为脆李种植区。重点打造沿江沿河示范带和官渡—抱龙—铜鼓、巫峡—两坪、福田—龙溪“一带三片”示范区。

同时,巫山县联合西南大学编制巫山脆李产业发展规划和生产技术规章,与中国农业大学、辽宁省果树研究所、重庆市农科院果树所签订合作协议,成立巫山脆李研发中心,进行巫山脆李品种提纯选优及产业链延伸,与市农技总站合作编写出版《巫山脆李优质高效生产技术》,大力推广巫山脆李果园标准化管理技术,实行巫山脆李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

每年春节,巫山成为白色的花海,空气中弥漫着清香;每逢夏季,漫山遍野的可爱青果果高挂枝头,充满着丰收和喜悦。

经过升级改造后的脆李果实硕大、质地清脆、酸甜多汁,平均一颗脆李重达32克,最大的脆李可达60克,成为李子中的“极品”。

“苦李子没得墨李子圆,墨李子没得大李子甜。”

名声在外的巫山脆李吸引来各地经销商,产品远销福建、北京、上海、广东、香港等地,走向全国,成为人们餐桌上喜爱的小水果。

神话二

青果果变成金果果

有着“火炉”之称的重庆,往往酷暑难耐,但在田地里采摘脆李的王恩海总是喜笑颜开。年过花甲的他靠着种植脆李成功脱贫,目前种植了10亩脆李,今年有6亩地的果树进入了盛果期,产值将近10万元。

在巫山县曲尺乡,王恩海的蜕变并非个例。

凭借种植脆李增收,曲尺乡671户贫困户摘掉“贫困帽”,50余户村民依靠发展脆李年收入超过10万元,有的村民收入甚至高达20万元。

目前,巫山全县种植脆李22万亩,遍及22个乡镇135个村,形成了县级有万亩示范园、乡镇有千亩示范片、村社有百亩精品园的规模效益。通过结构调整,土地综合生产率大幅提升,脆李亩产达1.6万元至2万元。其中贫困村达88个,贫困户种植29549亩,丰产期可年产30万吨脆李,实现产值30亿元以上。

随着消费升级的大趋势,水果价格水涨船高。村民们脚下每寸土地都变成了“聚宝盆”,树上高挂的每一颗脆李都变成了“金果果”,每个盛夏的来临就伴随着丰收的喜悦。

作为三峡移民迁建重点县、国家秦巴山区深度贫困县,巫山两河四岸175米以下的好土地全被淹没,且退耕还林30多万亩,移民、农民耕地更少,加上石漠化现象严重,水土流失严重,暴雨冲刷破坏力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又缺乏规模化的产业,巫山的发展难题一度横亘在县委、县政府的面前。

结合保护三峡库区生态和脱贫攻坚事业,巫山县不断深化巫山特色效益农业体系,打造山羊、脆李、中药材、烤烟、柑橘、干果“1+3+2”特色生态农产业,形成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作为生态农业的统一规划,在全县适宜区域种植数万亩脆李,依托李树树木庞大的根系将土壤牢牢抓住,控制住水土流失,解决石漠化难题,形成规模化经果林,有效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为了建立有效工作机制,推进巫山脆李规模化、标准化和市场化运作。

每年,巫山县财政安排资金1500万元用于脆李专项发展,整合各类上级资金1.15亿元左右用于脆李产业发展,并坚持逐年递增10%以上;组建县果品产业发展中心,负责脆李产业规划、年度计划、任务分解、检查指导、考核通报等日常工作;同时引进社会资本,激发“市场活力”等;同时县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统一果园建设标准、果树管护标准和果品质量标准,建立脆李种植质量安全追溯与监管体系,实现标准化生产和绿色防控。

通过系列组合拳,巫山脆李名扬天下,2014年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华名果”称号。同年,巫山县被誉为“中国脆李之乡”。

“种的好还得卖的好,贫困户才能将丰产变成丰收。”

在修炼内功的同时,巫山县尝试立足市场需求,构建多点支撑销售渠道。加强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与水果经销商合作,健全巫山脆李“订单”式销售机制;向会展销售“发力”,利用农交会、西洽会等大型交易平台,推出巫山脆李;另外每年在重庆、成都、嘉兴、广州、北京、烟台等地举办推荐会,组织本地种植大户、销售团队对接拓展销售市场。

2019年7月1日,一颗颗品相端正的脆李走进人民大会堂,成为万众聚焦的“金果果”,向全世界讲述着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将绿化造林和脱贫攻坚结合起来,巫山长江沿岸从荒山到青山,从青山到“金山”,完美践行了习总书记的两山论。

“脆李是否属于李子的一种,个头有多大?颜色是红色、青色还是黄色?”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巫山脆李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特别关注。

神话三

花果山有了新收入

3月万亩李花竞相开放,白色如雪,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赏花踏春。

每年这个时候,曲尺乡柑园村陈文英家的农家乐都忙得不可开支。

第一届巫山李花节,陈文英家最高峰时能一天接待游客400多人,今年高峰时期每天有800人的接待量,按照每人30元的用餐标准,当天她的收入可达2万多元。

为了推动脆李产业发展,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巫山依托脆李的产业基础,推进产业发展“接二连三”,实现加工和旅游业协同发展,让村民不仅收获种植业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分享加工、流通和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

为了深挖巫山脆李的文化和独特的品牌价值体系,巫山县将探索一二三产融合,实现农旅、商旅和工旅融合,拓展脆李产业发展,走一条重塑生态、重塑产业和重塑农民的振兴之路。

农旅为基。漫山的白色李花,满枝头的青脆李,昔日荒山坡成为名副其实的花果山。围绕农旅融合示范项目建设,打造李花旅游品牌,丰富巫山旅游产品,巫山县委、县政府,全力打造巫山“江南百里李花长廊”和“江北千顷李庄”两个大型乡村生态旅游景观,助推巫山全域旅游发展,带动乡村振兴。

商旅给力。在依靠贫困户与经销商、贫困户与超市等传统渠道销售的同时,紧紧抓住成功创建全国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的机遇,与深圳智慧城电子商务公司签订“淘实惠”进农村战略合作协议,建成327个淘实惠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先后与京东、顺丰速运、中国邮政等合作建成脆李专业销售体系,助推巫山脆李“快捷便销”,实现线上线下“双驱动”。

工旅聚魂。分门别类,针对鲜销市场吸引力不大的次果,着力引进大型食品生产企业推动脆李深加工,让农副产品就地“一产”转“二产”,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如巫山县饮食文化研究会探索以巫山脆李为原材料,无添加、纯收工制作“成话李”供不应求,打造特色旅游伴手礼,深受游客喜爱。

随着近几年巫山县大力发展脆李产业,脆李已成为当地富民强县的朝阳产业,品牌价值估值达到13.34亿元。

随着脆李品牌文化的深入挖掘,花果山的村民们又多了几笔经营的业态。

两届“中国李乡·三峡花海”李花节,巫山县累计吸引游客200万余人次,发展乡村旅游2000余家,带动贫困户创业和就业2万余人,实现乡村旅游综合收入8.4亿元。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