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企业组织变革下的高校人才培养

2019-07-15 10:25:05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王永生
数据显示,2030年全球将有8亿人的岗位被机器取代,1亿中国人将面临职业转换。早在2017年的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上,马云就曾宣布:“未来世界程序化的工作都会被机器所取代,我们需要做的,是让人活得更像人,机器更像机器。”的确,如今AI技术正逐渐走出实验室,走进人们的生活。未来AI会给世界带来哪些改变?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应该相信:一个尊重科技拥抱科技的社会一定能够向好而生。

组织变革呼唤什么样的人才

人类过去250多年的经济增长是三次科技革命的结果。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带来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产业及企业组织形式的深刻变化、组织与人关系的重构。

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应用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加速了信息流动,降低了信息的收集、传递和分析的成本,生产过程智能化的趋势越发明显,也推动了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如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已经在路上,以可再生能源、互联网通信、智能化和数字化制造为主要内容的新的科技产业革命的到来,也正在深刻改变着产业和企业的组织方式。很多企业都在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积极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依赖人力和资源投入的思维定式与习惯,按照智能化的思维,促进生产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的变化。

这一切也引起了社会职业及就业结构转型,程序化、非创意性的工作毫无疑问将被人工智能解决,依赖多学科、多领域、大跨度的非程序化、创意性的工作需求将持续增加。

可以肯定,相对于单技能型的人才来说,未来有创新能力的跨界型复合人才将真正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主体,他们就业创业的独立性、自主性、选择性将越来越宽广。

新型人才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新型组织形态需要新型人才,新型人才也需要新型的教育来支撑。事实上,当前的高等教育作为人才的供给方,确实正在以支撑引领国家现代化为目标,以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企业组织变革的迫切要求为出发点,以更高的站位和更宽广的视野,推进自身的变革,实现内涵发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促进教育和产业、创新的有效链接。

更新教育理念是高等教育走出的改革第一步。2018年6月,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鲜明地提出“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教育理念。“以本为本”旨在推动本科教育重新回到大学办学的核心基础地位,在思想上把学校办学重点真正放在本科教育方面。“四个回归”是要求高等教育实现“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以本为本”和“四个回归”要求发展厚重的本科教育,打牢人才成长的根基。不仅要关注显在的知识和能力,更要关注潜隐的人格和价值;同时把人才培养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使培养的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仅仅是“单向度的技能型人”。

高等教育为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正在推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取得突破,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高等教育创新什么样的实践

众多高校都在主动谋划,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企业组织变革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契合度,推动实现自身的“变轨超车”。

为适应变革需求,高校必须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刚刚过去的4月份,教育部召开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通过计划2.0的实施,将引导高校全面优化专业结构,发展新兴前沿学科专业,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在人才培养上,新工科更加注重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推动工程教育改革,设计专业新结构与课程体系,希望实现从学科导向转向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跨界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打造工程教育开放融合新生态,培养卓越复合型工程师。

新的教育目标引领着教育教学形态的重塑。高等教育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推进“教的中心”向“学的中心”转移。比如推动课堂革命、治理水课、打造金课、以智能信息技术推动智慧教育快速发展。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更注重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在学习过程中彰显独立性、自主性和选择性,让学习的“过程价值”远大于作为探索结果的“知识价值”。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