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打击“黑中介”需要久久为功

2019-07-10 10:08:54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郭立场

石向阳 绘


冒用其他公司名义、发布虚假招聘信息、虚构收费项目骗人钱财、在被害人要求退款时加以恐吓或暴力相威胁……据《中国青年报》报道,短短4个月,一家名叫“苏跃”的“黑中介”公司诱骗了2000多名到苏州务工的人。信息显示,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求职者中,35岁以下的占比高达93.6%,28岁以下的占比85.3%,其中不乏一些大学生。

随着社会分工日渐精细,社会关系愈加复杂,各类信息无法依靠各相关主体独自获取,各类中介组织应运而生。实践证明,中介组织是现代经济社会不可缺少的环节,发展中介组织是维护市场秩序、弥补政府职能、补充政府供给的一条重要途径。然而,近来个别“黑中介”居然盯上了求职者,尤其是涉世未深的大学生。“黑中介”长期存在并害人不浅,既暴露出政府部门的监管漏洞,也折射出被害人防范意识与能力的缺失。

据了解,劳动监察执法部门在与“黑中介”斗智斗勇的过程中,基于执法力量薄弱、监管手段落后、法律依据欠缺等因素,常常力不从心,使打击犯罪的力度大打折扣。打击“黑中介”等违法犯罪活动,打通抓落实“最后一公里”,既需要强有力的劳动监管,更需要创新方式方法,广泛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开展工作,有效实现监管内外互动、上下互动、网上网下互动,确保提高监管实效。而用司法手段依法打击“黑中介”团伙,让侵入中介领域的黑恶势力受到法律制裁,既要吹糠见米,又要久久为功,斩草除根、除恶务尽,迅速恢复健康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

值得警醒的是,每逢大学毕业生求职季,各种各样的“急招”“高薪”“圆梦”等便满天飞,令人目不暇接,无所适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破解求职过程中的陷阱,仅靠学生自身的摸索还远远不够,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育引导,尤其是就业指导教师的言传身教。就业指导教育存在的价值,就是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及外部就业环境的变化,认真规划自己的职业未来。就业指导教师既是大学生就业的“教练员”,还是大学生与就业市场对接的“中间人”。而让毕业生顺利就业,一方面要强化教育培训,帮助学生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用更开放的视野来看待职场,找出自身的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强化能力训练,搭建交流实践平台,为学生建立求职择业的微信群、沙龙等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就业、实习信息等求职资讯服务。学生对职业了解得越充分,就越能做出理性选择,从而规避求职陷阱。

防范化解求职陷阱,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决定性因素。解铃还须系铃人,当务之急是提高求职者的防范意识,增强求职者自我维权的能力,让其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天上不会掉馅饼,高薪的背后往往是精心布置的骗局。求职者在筛选招聘信息时,一旦发现薪资待遇与学历背景、工作内容等明显不符时,要格外警惕,理性面对“威逼利诱”,不贪小便宜,不轻信中介的口头承诺,如遇“黑中介”滋扰或拒不履行合同,还应及时报警或者向有关部门投诉。

(作者系信阳师范学院副教授)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