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北京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是北京在职业教育发展路线图上标注了自身的目标,那么近日公布的“特高”项目建设及具体管理办法,则意味着北京市已经切切实实处在了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建设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的领跑位置。
据媒体报道,北京市将进行由北京市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骨干专业(群)、实训基地(工程师学院和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三个项目组成的“特高”项目建设,旨在重点建设10所左右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办学水平领先、与北京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度高、行业优势突出的世界一流职业院校,逐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北京市教委、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公布了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办法明确提出,“建设周期内,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按照每所学校最高1亿元的总额予以支持,特色高水平专业(群)按照每个专业(群)最高1500万元的总额予以支持,高水平实训基地(工程师学院和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采取财政与企业按4∶1配套投入的方式予以支持,同时财政投入的最高额度不超过1500万元”。
其实,早在2018年5月,北京市就发布了《北京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计划明确,到2020年,北京市将重点建设10所左右特色鲜明、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同时,将高水平建设100个左右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骨干专业;重点建设100个左右工程师学院及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每年完成职业技术技能培训100万人次以上。计划还提出,北京市将进一步调整优化职业院校布局,东城、西城区原则上不再举办职业教育;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区职业院校以服务中央和首都功能为方向,精准化办学;其他区职业院校立足本区域功能定位或行业企业需求,特色化办学。
如果说《北京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是北京在职业教育发展路线图上标注了自身的目标,那么近日公布的“特高”项目建设及具体管理办法,则意味着北京市已经切切实实处在了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建设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的领跑位置。笔者认为,此举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创新之举、奋进之笔,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
一方面是优化布局,准确定位。长期以来,以政府为主举办职业教育显露出的弊端之一,就是政府管得事无巨细,过问甚多,本应由政府来实施的统筹管理却因此无暇顾及,在院校布局、专业调整、资源整合、校企融合等方面显得力度不够,措施不多。政府部门陷入事务堆里,学校自主发展的能力也逐渐弱化。这种办学模式直接导致了学校之间各自为政,都在追求“大而全”,专业设置重复,经费投入分散,资源缺乏整合。北京市的做法充分发挥了政府宏观调控、统筹管理的职能,以国内领先、世界一流为标杆,瞄准行业企业需求,科学调整院校布局,准确定位服务功能,其站位之高、领先意识之强,令人钦羡。
另一方面是专业特色鲜明,类型教育凸显。专业特色鲜明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职业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没有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就没有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北京市在优化布局、准确定位的前提下,每个特色高水平专业(群)给予最高1500万元的支持,其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是职业院校的法定职责,也是完善现代职教体系的重要内容。北京市将“每年完成职业技术技能培训100万人次以上”列入计划之中,可谓抓住了现代职业教育的根本,其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值得称道。
另外,《北京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做到了完善相关机制,坚持建设质量。为了确保《行动计划》目标的达成,北京市设立了严格的审查、评审、综合评议、结果审定、公示认定等工作程序。同时,建立了年度评估、绩效跟踪、绩效评价等制度,并明确规定,对绩效低下的项目将及时清理退出,完善了项目的准入与退出以及第三方机构评价机制。历史经验证明,人的因素固然重要,但信赖良性机制显然比信赖“良性的人”更靠谱。
(作者系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