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风景线·关注本科教学改革
“科学院的科研团队、科研人才上讲台,新入学的大学生开学先进实验室,我们创建了科教融合学院,深入探索科教融合育人的新路子。”近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党委书记王英龙告诉记者,“新的齐鲁工业大学自2017年由原来的齐鲁工业大学与山东省科学院合并组建以来,坚持科研与教育‘双轮’驱动,逐步走向科教融合共生和一体化办学,有力地促进了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
自新的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合并组建以来,原山东省科学院的科研团队、科研人才,带着科研项目上讲台,带着学生进实验室,成为科教融合育人的一道亮丽风景。“我们推动科研人才走出实验室、走上讲台,全员实施学业导师制,打造‘科融课堂’,提升课堂教学的科研含金量。”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教务处处长刘玉介绍,目前学校有近4000名专业教师和科研人员,师资力量大大加强,为精细化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大可能。
自2017年起,该校大一新生入校后,即配备专门的学业导师,每名导师带3至5名学生,贯穿大学四年培养全过程,对学生学习发展成长进行全方位指导。目前,原山东省科学院系统已有618名优秀科研人员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走上讲台,189名符合硕士指导资格的科研人员参与研究生培养。同时,该校推动55个青年教师团队融入相关研究所,开展科学研究,培育跨学科、跨领域、跨系统的教学科研团队。
设立科教融合学院,创新推出二级学院与原科学院系统的研究所“院所一体化”培养体制,是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推进科教融合创新的又一亮点。2018年,该校依托山东省计算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和信息学院,建设了科教融合的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依托能源研究所和机械学院,建设了科教融合的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依托激光研究所和理学院光电工程系,建设了科教融合的光电工程国际化学院。今年,还将建成海洋技术与科学学院、药学院两个科教融合学院。
“我们坚持大学和科学院、教学和科研的‘一体化管理’和‘双品牌运营’,既没有破坏原有的科研团队,保持了完整的科研体系,还形成了以‘学院—研究所’深度融合为基础的新型人才培养体制,促进了人才培养工作。”王英龙说。
刘玉介绍,该校科教融合学院实行“研究所承办,院所共建”的办学模式,二级学院的院长由研究所所长担任,并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分别采取“2+2”“3+1”等两段式人才培养新模式,前一阶段由教学单位主导、研究所参与,开展“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的课程教学,后一阶段则由研究所专业科研团队主导,建设“专业方向课+特色实践课”的专业课程体系,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院所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在科学研究方面,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正在建立完善全链条科研体系。在继续发挥原有科研体系优势的同时,建立科研资源共享共用机制,夯实科教融合共生共荣的基础,进一步推动科研链条上下游创新联动,实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在学科领域的一脉相传、全面对接、创新联动和互相支撑。
实施科教融合发展两年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科研平台取得重大突破,省部共建生物基材料与绿色造纸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神威E级原型机启用,国家超算济南中心科技园建成投入使用,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3个学科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全球排名前1%,并突破了一批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此外,该校还与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共建了“中乌科技创新研究院”和5个国际联合实验室,建立了齐鲁工业大学基辅学院,成立了科教融合发展的国际研究生院,教学科研工作走向国际化。
“在坚持科研与教育‘双轮’驱动,深入推进院校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同时,我们还将进一步构建教学、科研、转化、实践四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不断促进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工作的跨越式发展。”王英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