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系列报道
获奖项目:孔孟之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
获奖等级:一等奖
“咱这新的子思书院马上就要建成开放了,开放后作为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让学生当小讲解员,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好!这也是资源共享,对书院和孩子们成长都好!”近日,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第一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庄建华一行,一边考察在元明原址上重建的子思书院,一边和书院负责人商量,双方一拍即合。
作为孔孟故里、礼仪之乡,济宁市传统文化氛围浓厚。2014年初,济宁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打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意见,市教育局组织开展了以“国学经典教育、传统艺术教育、传统道德教育”为重点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题调研,制定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意见,颁发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指导纲要。随后,各县市区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蓬勃开展,取得了良好效果。前不久,“孔孟之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发挥资源优势,注重躬行体验
“著名学者牟钟鉴曾总结了济宁的‘两独’特点:一是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区位优势‘独一无二’,二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优势‘得天独厚’。”济宁市教科院院长吴昭洪说。
追求“和乐致美”的曲阜市实验小学,坐落在原孔子第68代衍圣公孔传铎之弟孔传钲的府第。“我们不仅特邀曲阜师范大学国学教育专家,指导学校编写了《杏坛魂》《〈论语〉进课堂》等系列教材,制定了详细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计划,还充分利用曲阜文物古迹、传统文化研究机构众多的资源优势,组建了300余人的‘传统文化德育家长资源库’,把从事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开发、宣传、讲解等工作的家长请进学校,开设了‘大哉孔子’‘孔子弟子的故事’‘感恩孝道’‘礼仪与修养’等特色课程,深受学生欢迎。”校长王利民说。
近年来,济宁市大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研学旅行活动,目前已推出以孔子、孟子主题研学品牌活动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传统文化研学旅行课程,建设了40多个优秀传统文化研学旅行基地,培育了8所省级、81所市级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实验学校,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促进知行合一。
注重师资培养,建设导师团队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济宁市教育局局长高广立说,“要做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必须有一支热爱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志于国学经典研究和推广普及的骨干教师队伍。”
济宁市把优秀传统文化师资培养纳入全市教师培训计划,创设了国学经典教育“一校一导师”制度,大力培养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师资。
“一校一导师”即在中小学阶段每校确定一名热爱优秀传统文化、有志于国学经典教育的骨干教师作为国学导师,市教育局为每位国学导师颁发聘书,明确主要职责。近3年来,济宁市已举办国学导师培训班9期,培训国学导师4600名,实现了“一校多导师”。
“我们还从全市国学导师中遴选了10名骨干,组建了济宁市国学志愿者宣讲团,重点开展宣讲培训活动。”济宁市教科院副院长祝成彦说。目前,济宁市初步实现了“市有国学讲师团,县有国学志愿者,校有国学导师”的目标。
融入课程课堂,带动家庭社会
“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要注重课堂主渠道,又要注重课外大环境;既要重视学校教育,又要重视家庭教育和社会氛围建设,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中小学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吴昭洪说。
自2000年以来,济宁市教科院先后组织编写了《中华经典诵读》《走进孔孟》等系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丛书;2016年,组织编写了《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读本。全市85%以上的中小学编写了各具特色的校本教材,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日常教育教学全过程。
济宁还在中小学教师中选拔培养乡村儒学讲师,举办“乡村儒学讲堂”,倡导乡村社区文明风尚;与电视台合办“一起学《论语》”栏目,让《论语》走进千家万户;开展传统经典走进家庭“3312”工程,即每个班级每学期举办3次以上家长课程,每次开设不少于30分钟的儒家经典讲座,每学期写一篇传统文化德育案例或优秀教案,走访20个以上学生家庭,深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家庭,走进师生心灵。
斯文在兹,金声玉振。“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根本目的是以文化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广立说,“下一步,我们还要不断创新教育教学形式,加强制度建设,培养优秀师资,不断提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层次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