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中国经济学管理学研究应与发展变革同步

2019-05-23 03:13:36  来源:经济参考报
原标题:中国经济学管理学研究应与发展变革同步

“经济学管理学中国学派研究60人论坛”2019年春季研讨会近日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国经济学管理学70年:回顾与展望”,深入研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代的成功实践经验与理论创新成果,指出中国经济学管理学研究应与中国的发展和变革同步。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工业经济研究所原所长金碚回顾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经济学管理学学科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的演变。他认为,中国正在经历百年巨变,中国经济学管理学研究应与中国的发展和变革同步。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经济学体系主要是政治经济学,其中包含两大范式:《资本论》的资本主义部分和苏联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除此之外还有贸易、工业、农业等部门经济学。改革开放至今,经济学管理学更发展得门类齐全,分类细致。

金碚对中国经济学管理学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指出中国具有产生独创性成果的前景,并从重大理论突破、学科的拓展、范式的变化三个方面提出了设想和建议。第一,重大理论突破方面,基于中国国情,受到政策性的大政方针的影响较深,和中国发展实践高度相关,经济学管理学在其中产生很大作用。学者需要进一步丰富对重大理论的阐释,并参与一些重大理论建树工作。第二,学科的拓展方面,虽然学科体系现已完备,但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以及中外之间的比较和沟通的深入,每个学科会产生新的问题,仍有拓展的空间。每年,新的学科、交叉学科或重大的研究方向层出不穷。第三,范式的变化方面,金碚提出了域观经济学的新范式,以此形成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域观经济学三大体系的架构。域观经济学基于中国的独特国情,以经济理性、价值文化和制度形态三维框架为支柱。

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沈坤荣指出,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经济学研究主要学习苏联模式;改革开放40年内,更多地受到西方经济学的影响。近十年来,随着中国崛起、经济体量的增加,经济学研究则趋向于关注中国自身。他重点从适应新环境、拓展新空间和构建新动力三个方面论述了经济学如何关注中国现实以及从地方视角看待中国经济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赖德胜指出,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现正处于伟大的变革时代,需要理论和思想的生产,并认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赖德胜教授指出,就业是发展的关键,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并列为四大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其中,就业优先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望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政策理论的一大创新。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原院长、《当代经济科学》主编冯根福着重分析了经济学解释功能下降的原因:第一,现实经济运行日益复杂;第二,对于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借鉴;第三,对于研究目标,很多研究过度重视解释世界和解释现象,忽视改造世界以及用理论来解决现实的问题;第四,研究方法方面,过度重视还原论,忽视整体论;第五,第一线的社会调查研究不足;第六,研究维度过于单一;第七,经济学家的自律性问题导致经济学理论进展缓慢;第八,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存在随机和多样性的误差。冯根福提出未来提高经济学理论功能和公信力的途径:第一,认真研究虚拟经济和第四次工业革命给经济学带来的挑战;第二,既要重视解释现实,更要重视改造世界;第三,在研究方法上,既要重视还原论,还要重视整体论;第四,既要从经济学的角度思考经济问题,还要注意从政治、社会、文化的角度考虑经济问题;第五,经济学要走出象牙塔,深入社会实际进行调查研究,把握真正值得研究的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戚聿东介绍了数字经济的形态与趋势,认为在当今语境下,凡是与信息技术和应用相关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都可称为数字经济。他指出了数字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从数字经济的态势与前景看,数字经济正在改写和重构世界经济的版图,捕捉发展新经济已成为大势所趋,更是未来经济领域的新制高点。结合企业案例,戚聿东教授还从战略转型、企业目标转换、产权设计、公司治理机制创新、VIE结构、数字营销战略与策略、内部组织结构再造等六个方面探讨了数字经济时代的管理变革与治理创新。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通过对中国500强民营企业的调研,总结和分析了影响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人才、技术、新动力、管理现代化水平、现代企业制度、企业风控、企业内部信息化水平等。

(蔡宏波 杨晶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