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官网公布2019年度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观察发现,与此前公示过的32项名单相比,“第十四届全国高中生创新作文大赛”“肯德基三人篮球赛”以及“全国中小学生英语能力竞赛”等3项竞赛未能进入最终名单。
“清单管理”的意图非常明显:对号入座,一目了然。有了这份名单,舆论及监管部门大可按名单索骥。而追溯这份名单诞生的历程,大概能直观感受到教育主管部门大幅压缩学科类竞赛数量的决心。
2018年2月,教育部发布公告,要求面向中小学生的竞赛活动一律按管理权限进行重新核准,未经重新核准的,不得再组织开展活动。2018年9月,教育部又印发了具体管理办法,并于当年10月开展了首次评审认定工作。2019年2月,几轮研判下来,共确定拟同意2019年度举办的科技创新类、学科类、艺术体育类全国性竞赛活动共32项,并进行公示。此次再从32项瘦身到29项,剩下的这些赛事除了大家耳熟能详、口碑不错,更重要的恐怕是体现了几个关键词:规范、透明、公益、公平。
曾几何时,天花乱坠的山寨赛事让家长和学生寝食难安。2018年2月,媒体就曾密集曝光过诸般乱象:花几十块到几百块就可以参加由“国际音乐教育家协会”“世界华人联合会”等主办的看似名头很大的机构组织的比赛。一些山寨离岸社团甚至给家长发空白证书,想要几等奖“回家自己填”。山寨赛事多,组织者盆满钵满,商家搭车挣钱,苦的是家长,又要掏钱又要受累。孩子参赛像赶场子,奖杯奖状铺满地,徒剩虚荣而已。这样的赛事活动,不举办也罢。
对此,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多有警觉。比如,浙江省此前出台的《关于清理规范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的竞赛活动 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的实施意见》就提出,“面向中小学生的各类学科竞赛过多过滥、鱼龙混杂,已非清理规范不可”,其中光是奥数杯赛就有11项之多,是时候将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清出场了。在此背景之下,这份全国性竞赛活动“白名单”,整肃了混乱的赛事市场,厘清了竞赛的活动旨归,真正让面向中小学生的赛事回归育人本位。
一方面,层层甄选、严格监督,有助于保障全国性竞赛的水平。资质原则、素质教育导向原则、严控竞赛数量原则、一律不得收费原则等“硬杠杠”守住了公益竞赛的边界,恪守了教育活动的底线。另一方面,禁绝收费、压缩赛事,既是给家长减负,也是为学生减负。在本次最终公布的29项竞赛活动中,科技创新类包含12项,学科类包含13项,艺术体育类包含4项。学科类竞赛占比为44.8%,面向群体仅为高中生。更重要的是,严禁将赛事成绩与招生挂钩,等于关上了把竞赛当作招生入学“敲门砖”“入场券”的大门。
“竞赛白名单”守住了教育公平与减负的底线。接下来,还有两件事要做,一是监督好名单内的竞赛活动,禁绝异化;二是加大对各地各级“变相赛事”的查处,常态管理。协力共管,才能确保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不给基础教育添堵、添乱。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