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防治是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一环。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习近平要求,要保持攻坚力度和势头,坚决治理“散乱污”企业,继续推进重点区域大气环境综合整治。
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教育可以作出哪些贡献?如何系统化推进生态文明教育?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贡献技术,壮大绿色产业
解决环境保护重大科技问题,为国家防污治污和绿色发展提供支撑是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题中之义。
在技术支撑方面,扬州大学的“土壤医院”,通过深入田间地头,打造了一整套的土壤障碍快速诊断与精准治理的技术体系,有效解决土壤盐渍化、重金属污染、酸碱失衡等问题,提供了土壤改良新技术,减轻了土壤对环境的污染负荷,相关设施使用年限延长了50%,作物年均增产5%以上,已在江苏省10多个城市推广应用。
“在服务绿色发展方面,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就是要关注经济转型发展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校长姜耀东说,学校长期在定点扶贫、矿业发展以及碳酸钙产业发展等方面与广西展开合作,尤其是在矿产资源绿色开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绿色修复等方面着力帮助提升技术水平,同时进一步加大碳酸钙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助推碳酸钙产业发展,加快广西碳酸钙“千亿元产业”建设。
“事实上,发达国家环境产业体量很大,日本环保产业总量世界排名第三,占GDP的8%。在日本经济泡沫破灭、经济下行时就是靠壮大环保产业成功带动经济转型发展的,在这方面很多发达国家都有成功经验。”全国政协委员、东南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吴智深说,应充分发挥高校的创新引领作用,推动实现政产学研一体化,以技术革新引领环保产业健康发展。
瞄准方向,贡献环保智慧
瞄准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各高校凝练智库主攻方向,靶向发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长江经济带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之一。然而,近年来伴随着长江流域建设和发展步伐的加快,出现了湿地面积萎缩、生态系统退化、水污染严重、大面积山体滑坡等严重生态问题,形势严峻。
“贯彻落实好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思想,服务长江经济带战略,一方面要摸清长江家底,了解这个区域的资源环境状况与承载能力,研究如何在这个最大承载力基础上进行资源开发和经济社会活动,这是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重要前提。另一方面,要以科教培育人才、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绿色矿业、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大数据产业的发展,这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关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说,“经过三年多的酝酿、筹备和论证,我们决定举全校之力,实施‘地学长江计划’,以解决科技创新发展关键问题,保障长江流域生态安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建设美丽家园。”
王焰新介绍,面向2030年,通过深入实施“地学长江计划”,学校将在长江中上游地区打造一个地域特色鲜明、领域方向集中且具有不可替代性、涵盖学校主干学科的大型学术创新基地,引导学校研究力量聚焦长江流域。同时,欢迎有志于打造绿色长江、生态长江的专家加入,共同谋划重大科学问题,最终实现政府决策有高参、服务大众有专家、协同创新有平台,为长江经济带建设提供智库支撑。
近几年,上海大学团队用石墨烯工程菌复合材料,吸附水体污染物并降解部分有机分子,在宝山区内的5条段河道取得了很好的治理效果。
“我们的老校长钱伟长曾说过,‘上海大学能解决上海的问题就是国内一流,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就是世界一流’。在技术支撑和智库建设上,我们一直在积极探索。”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大学副校长汪小帆说,随着上海大学战略研究院等智库的建立,如何发挥交叉学科的优势,上海大学创新体制机制,给创新团队带头人更大的经费和用人自主权,围绕国家和地方战略组团服务,真正发挥高校智库作用。
绿色教育,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昨天,环保可能是主义;今天,环保是一种意识;明天,环保就是一种习惯。但是,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和规划,目前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呈碎片化状态。
“一方面是学校教育中,从中小学校到大学,生态文明教育并未形成完整的系统。另一方面社会各部门的联动配合上尚未形成合力。”姜耀东说。
如何在高校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以煤炭学科为例,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不能只在技术层面告诉学生煤炭如何开采,而要把生态保护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帮助学生建立生态保护意识,将来在从事煤炭行业时,就会优先考虑环境保护问题。”姜耀东说,同时还要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复合型人才,“学生不仅要懂采矿,还要懂地质、自动化等学科的知识,这样才有助于将新技术运用到传统行业,促进传统行业的升级换代。”
“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小学最主要的是把生态文明教育落到实处,对此浙江采取了防污治污进课堂、进校园、进课程的三大举措。”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韩平说。
韩平介绍,在进课堂方面,浙江自编了一套地方教材《人、自然、社会》,在教材中把国家的大政方针说清楚;在活动进校园方面,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要求和主题,有征文、垃圾分类、街头宣传等;进课程方面,在初高中科学课、化学课中开展研究型学习,如污水测量及水质改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并身体力行参与到环保活动中等。
“三大举措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身体力行地开展环保活动,将来成为环保的主要力量。同时通过学生的呼吁,实现‘小手拉大手’带动全社会力量参与环保。”韩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