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31日电(记者高敬)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31日表示,大气污染治理和应对气候变化在目标措施等方面是有协同效应的。下一步要在监测观测、目标设定、制定政策行动方案、政策目标落实的监督检查机制等方面进一步统筹融合、协同推进。
在生态环境部当天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李高介绍,应对气候变化其中一项核心任务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温室气体排放最主要的来源是化石能源消费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
“中国的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煤的消费也是导致大气污染最主要的来源。”他说,大气污染治理和应对气候变化在目标措施等方面是有协同效应的,协调相关政策和行动将更好地发挥协同增效的作用。
李高表示,过去几年我国制定实施了大气污染治理的行动方案,采取了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增产能,推动清洁生产,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强化节能环保约束等措施。一方面,通过大气污染治理措施的落实,我国相应也实现二氧化碳减排,对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根据相关测算,每减少一吨二氧化碳排放,会相应减少3.2公斤二氧化硫和2.8公斤氮氧化物排放,所以我国超额实现碳强度下降目标也为大气污染治理作出了贡献。
他说,到2017年,我国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了约46%,降幅水平超出了之前提出的到2020年下降40%至45%的目标。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例达到13.8%,有望完成2020年达到15%的目标。
“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我国已经初步扭转了温室气体排放快速增长的趋势,增速显著放缓,已经显露出排放进入平台期。这也是非常显著的成效。”他说,下一步要推动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国内方面要进一步采取更加强有力的政策措施,落实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的目标,措施包括进一步强化煤炭消费管控、发展非化石能源、推动碳市场建设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