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北京化工大学围绕建设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狠抓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在提升“亲和力和针对性”上下功夫,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核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努力打造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注重制度建设 强化教学统筹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核心灵魂,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学校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根据国家教育部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专门领导小组,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列为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的重要议程,统筹推进教学管理与改革的制度化、规范化。通过建立学校领导定期听课督导、定期参与教研室集体备课会制度、完善教学内容和质量监管制度、优化教学检查和评估制度等,形成了全方位、全过程教学改革制度体系。
注重观念创新 转变教学理念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进一步增强学生“理论认同、政治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实践认同”的特色属性,“亲其师,信其道,践其行”,是其亲和力的生动体现与基本要求。学校注重观念创新,转变教学理念,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被理解、被接纳的需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供给侧”改革,找准学生的价值共鸣点、情感触发点、学习困难点,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积极构建教材重点、理论难点、社会热点、学生特点有机结合的立体教学内容,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通过互动交流、讨论启发、案例分析等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坐得住、听得进、学得好、用得上,切实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和“认同感”。
注重团队建设 落实教学保障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学校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入口关,要求专业教师要敬畏讲台、站好讲台、用好讲台,积极建设一支有信仰高度、有理论深度、有知识广度、有现实温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通过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制度、拓展学术交流、实践研修和学习考察活动,以及完善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特点的职务职称评聘标准等,逐步形成一批信仰坚定、理论扎实、结构稳定的教学科研团队,推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学者和教学名师。
注重问题导向 创新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要在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与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为此,学校结合时代特征、学校特色和学生特点,注重问题导向,凝练自身特色,从“大化工”视角推进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通过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历程相结合,把大学精神、行业领军人物、知名学者成长故事等内容融入教学过程,形成了中国化工发展案例库,变“化语”为“化育”,打造彰显“大化工”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特色做法获得多项教学改革奖励,产生影响示范效应。
注重学生主体 优化教学手段
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和主体。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学校把新媒体新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合,通过引入“智慧课堂”教学互动平台,实现师生全员参与、实时互动,使手机从“低头工具”变成“抬头利器”,切实增强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通过运营“北化马院”微信公众号、举办“爱国情,爱国行”全校微电影大赛等活动,构建了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的立体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平台。多种适合学生特点和需求的教学手段,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注重考核改革 完善评价体系
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是尊重学生发展规律、检验教学实效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内在要求。学校以形成全面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为目标,积极构建以知识、能力、品德为核心的立体教学评价体系,从“课程结果评价”转变为“结果与过程评价结合”,通过改革实践教学的教学计划、组织管理和活动内容,形成与理论教学的良性互动,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交叉结合,使学生在日常教学和社会实践中“动”起来,真正把所学课程入耳、入脑、入心、入行。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过程,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北京化工大学通过制定2017—2020《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方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以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示范点为依托,以化工特色和实践特色为突破口,在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创建“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坚持不懈地学习、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加速推进教学改革,培养能够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积极贡献。(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 张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