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忠县:挖掘资源优势 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2017-05-25 09:56:40  来源:重庆日报   作者:SystemMaster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白公祠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下邳劝降》情景演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火烧赤壁》情景演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白公祠正门

还有几个月,历时3年建设的忠县忠州博物馆将完成整体布馆,对外开放。届时,该县保存的近2万件文物有上千件将走出库房,与市民见面。

“这么大体量的文物宝贝,全国罕见。”不少业内专家充满期待,“相信将会掀起一波文化旅游的热潮。”

作为全市文物大县,忠州博物馆的建成开放,不仅是全市的一件文化盛事,也是忠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

“我们将借此挖掘历史文物方面的资源优势,传承历史文脉,进一步弘扬‘忠文化’。”忠县文化委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忠县坚持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品质,以旅游促进优秀文化传承弘扬,通过文化场馆建设、打造文化品牌,努力提升文旅融合水平,走出了一条文旅互动融合的发展路径。

一馆一祠四阙 挖掘“深度游”潜力

4座汉阙初放光彩

最近,到忠县白公祠游玩的本地人有了增加的趋势。“没想到我们忠县还有这样的宝贝。”不少人在白公祠内的汉阙前留影。

这一波热潮颇有些蹭热度的“嫌疑”:在不久前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出席会议的各国代表一起在汉阙广场合影。眼尖的忠县网友发现,这个汉阙似乎当地的白公祠里就有,根据其形制,就是忠县的无铭阙形象。

汉阙是什么宝贝?忠县的汉阙有何来头?带着这样的疑问,来白公祠“探秘”的网友就多了。

“全国现存汉阙30余座,我们忠县就有4座。”作为全国阙研究7人小组的成员之一,忠县文物专家曾先龙说起白公祠内的4座汉阙如数家珍。

所谓“阙”通“缺”,意为“门”,由于是汉代现存于世的唯一地面建筑,被称为汉阙。其也有石质“汉书”之称,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目前,白公祠内的4座“阙”具体包括丁房阙、无铭阙、乌杨阙、邓家沱阙。其中,忠县乌杨阙是我国唯一通过考古发掘复原,并再现了相关的阙址、神道、墓葬的石阙,由左、右双阙组成(为重檐庑殿顶双子母石阙,)阙上雕刻有青龙、白虎等图案,目前被整体搬迁到三峡博物馆,作为镇馆之宝之首。

如此宝贝,为何一直“寂寂无名”?“知道的人太少了。”曾先龙说,要不是这次在“一带一路”峰会现场出镜,忠县的汉阙可能仍“养在深闺人未识”。

白公祠全面提档升级

随着汉阙的价值被发现,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状态的白公祠重新进入关注焦点。

始建于明代的白公祠是当地一个不可复制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全国仅有的2座白居易祠庙之一,是与洛阳香山“唐少傅白公墓祠”齐名的白居易祠庙之一。

但有一个令人尴尬的现状是:白公祠内文物随处可见,除了鼎足而立的汉阙,还有纪念秦良玉的太保祠,以及忠县县级文保单位老官庙、关帝庙、太保祠等文物。只有白公祠本尊白居易的“身影”难觅,让人心生“白公祠不知为何而建”的感叹。

如此情况,有其现实背景。“主要是文物用地不够,只能暂时存放在一起。”忠县文物局负责人说。

据了解,解放后,白公祠曾驻过军队、办过医院与学校。1986年,在政协委员与专家的呼吁下,县政府拨款3万元重新修缮了白公祠。白公祠内的白园由几个展室组成,里面展示着白居易的诗词以及他教忠州百姓烤制“香山蜜饼”等塑像。

后来,随着三峡库区水位的上涨,考虑到白公祠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集中展示平台,不少抢救性发掘的文物,如汉阙、汉砖、冯氏华表等都被一一迁至白公祠“存放”,由此,白公祠的“主角”越来越多,白居易的踪迹便逐渐模糊。为切实解决这个问题,2015年,在忠县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白公祠提档升级工程全面实施:总投资1200万元,实施了景区配套、白园-太保祠布展装饰等工程,于2016年7月初重新对外开放。提档升级后,白公祠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提升,白公文化内涵得以进一步挖掘。忠州白公祠以白园、乐天堂、乐天诗廊、咏白诗林等为载体,成为忠州名副其实的文化名片。

串起城市“深度游”

一馆一祠四阙,这些被“掩藏”的宝贝重现光彩后,忠县旅游将突破困局:留住三峡过境游客,让游客到城市来旅游。

“忠州博物馆文物内容丰富。”忠县文物局负责人表示,博物馆与白公祠相邻,游客在参观博物馆后,可直接步行至白公祠游览,看一看耸立其间的珍贵汉阙,真正串起忠县的城市“深度游”。“不同于看自然风光时的浮光掠影,这样的文化旅游线路,经得起细细品味。”该负责人说。

一寨一“三国” 留住三峡“过境游”

焕然一新石宝寨

作为“世界八大奇异建筑之一”的景观,已有440多年历史的江上明珠石宝寨一直是三峡游的重头戏。尤其是在每年10月,三峡蓄水达到175米后,四面环水的石宝寨宛如蓬莱仙境,每天从水上来的游客上千人,比淡季增加一倍多。

为了吸引游客下船上岸,这些年,忠县加大投入,高规格打造石宝寨周边配套。2013年,实施景区公厕改造,安装景区监控系统,更换景区标识标牌。2014年,完成石宝寨景区大门建设,安装景区大门电子检票系统。

《烽烟三国》弥补短板

石宝寨受规格与位置的限制,长江三峡的旅游长期以过境观光为主,但去年这一现象已经改善。

以“三国”为主题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项目《烽烟三国》在去年4月底上演,结果导致“五一”期间接待游客及旅游收入同比增长都超过30%以上。忠县旅游行业的商家个个喜笑颜开:“《烽烟三国》改写了我们忠县旅游的历史!把游三峡的客人留下来,让忠县从‘过境游’转向‘旅游目的地’!”

事实上,这正是忠县打造《烽烟三国》的初衷。忠县文化委负责人表示,《烽烟三国》让文旅结合,弥补了忠县旅游的短板。忠县的景点多数以静态文物为主,《烽烟三国》将“忠文化”与实景演出结合,为游客提供更多丰富的旅游选择。

以“忠文化”涵养旅游之魂

无论是城区的博物馆、白公祠,还是长江边上的石宝寨和《烽烟三国》,忠县的旅游始终主打“忠文化”品牌,以“忠文化”涵养旅游之魂。

《烽烟三国》本身就主打“三国风、三峡情、忠义魂”,新建成的忠州博物馆专门设置了5000平方米的文物展厅,展示凸显“忠文化”的文物。白公祠记录了诗人白居易当年不仅心系普通百姓,还带动忠州人民修路、摘花种树,与民同苦乐,是勤政忠贤的典范,为此,白公风范与“忠文化”可谓息息相关。

以“忠文化”串联起忠县的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深化文旅融合发展,忠县正在探索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之路。

链接》》

半城山水满城橘,一州忠义九州魂。

忠县历史悠久,有2300年的文献记载史,唐贞观八年唐太宗赐名忠州,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以“忠”命名的城市。

忠县文化源远流长,是巴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独特的“忠文化”底蕴深厚,是一座忠义之城、山水之城、柑橘之城、开放之城、移民之城,是66个“中国文化旅游大县”之一。

从文物资源来看,忠县历史遗存丰富,是三峡库区文物大县,有24史“通史馆”之称。全县共有不可移动文物点1046个,库存文物近2万件,类型丰富,序列清楚,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及科学研究价值。其中不乏全国孤品和精品,最具代表性的有“江上明珠”石宝寨、白公祠、代表重庆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中坝遗址和洽沟文化遗址群、抗元军事遗址皇华城、唐代陆贽陆宣公墓、洋渡镇冶炼遗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丁房阙、无铭阙、乌杨阙等,其中乌杨阙被三峡博物馆作为镇馆之宝永久收藏。

从文化积淀来看,从古到今,忠县忠臣良将、忠义人物辈出,古有刎首留城巴蔓子、“宁做断头将军、不做投降将军”巴郡太守严颜、三国孙吴名将甘宁、明代女将秦良玉,近代有余永藻、陈云庵、饶绘峰、马秀英、吴毅等一批忠于信仰、英勇就义的革命先驱,今有全国道德模范吴林香等一批与时俱进弘扬忠文化的时代新人。正因为历代忠州儿女对“忠”的深切感悟和不断践行,才使得“忠文化”薪火相传,不断丰富发展,成为忠县历史文脉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标志。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