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讯 (记者/刘茜)在广州最东边的大埔围村,由于地处偏僻,到处是破旧的老房子,加之猪场林立,臭气熏天,少人问津。然而该村被确定为广州“美丽乡村”试点后,短短几年时间就变成了另外一番模样:马路变干净了,房子焕然一新,家家有盆景,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
近日,由广州市社科联与增城区委联合举办的“城乡社区治理中的美丽乡村建设——增城大埔围村的实践”研讨会在增江街举行。会议对增江街城乡“微改造”以及该街大埔围村创建“美丽乡村”的实践经验开展探讨。来自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州社科联等部门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专家们认为,大埔围村坚持“因地制宜、因难见巧、因势利导”的发展理念,以及增江街城乡“微改造”经验值得推广。
因地制宜不搞大拆大建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围绕城乡社区治理话题并结合增江街城乡“微改造”和大埔围村创建“美丽乡村”的相关经验,从广州市城乡社区治理模式研究、广州市城市更新经验及实现路径研究、村居改造与农村社区的文化认同研究等方面展开了专题交流探讨。
专家们认为,大埔围村在确定为广州“美丽乡村”试点后,一改以往其他地方大拆大建的方式,因地制宜,让村民自发参与,自己受益,真正成为“美丽乡村”的主人。
据了解,启动大埔围村“美丽乡村”建设之初,增城组织规划人员进行了详细调查,保持原来村屋的历史风貌,房子不拆了重建,可以通过整饰让它们错落有致。对于原有的大量破旧房、空置砖瓦房“抽疏建绿”,给予适当成本价补偿后,村民拆除这些旧房后用于建绿地、公园和广场。据介绍,大埔围村已经拆除了破旧房屋166间,面积约5000平方米,种上了桂花、紫薇、大红花、黄金竹等花草,让村庄到处散发花香。一年四季有花,如今成为广州及周边市民旅游休闲的发去处。
因势利导谋划长远发展
过去,大埔围村养猪场散、小、乱,不仅收益不高,还造成严重污染,不断引发村民之间、村民与干部之间的矛盾,自从试点“美丽乡村”后,该村不但整治“散小乱”的养猪场,还引进了增城市第一家现代化大型养猪场,让村集体收入大大增加。2014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比上一年翻了一番,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2015年后,该村发展生猪屠宰、猪肉深加工、冷冻仓库、饲料厂等产业链,带动全村收入进一步提高。同时,大埔围村正在整合盘活村前的80多亩农田,引进花卉种植加工基地,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产业。
而近年来,除了大埔围村发展迅速外,增江街也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引导产业创新,创造了颇具特色的城乡社区治理模式(以大埔围村、东湖公园及商业街、1978文化创意园为代表的旧村落、旧城镇、旧厂房改造模式),在城乡“三旧改造”中探索出了一条有效的治理路径。
增江街城乡“微改造”值得推广
2016年,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开展了《增城区增江街城乡“微改造”的经验、路径及启示》课题研究,以增江街“微改造”这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成功范例为研究对象,总结了增江街“微改造”的实践经验及其对广州市城乡协调发展的启示。
专家们认为,增江街城乡“微改造”的成功实践经验表明,新型城乡社区治理的最终结果,是在强化基础设施的硬件建设、完善社会保障的制度建设和传承历史文化的创意建设进程中,推进乡村发展与城乡融合,实现社会建设与全民共享改革成果的有机统一。新型城乡社区治理的实现路径,就是以提升民生质量为导向统筹城乡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这对推进城乡社区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陈天祥教授建议城乡社区治理不仅要政府牵头,还要有市场力量发挥作用,使政府的推动变成乡村建设可持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