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磙、石碾、石桥、石屋、石磨、石板路、鲁班石像、十二生肖石像……4月23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孝昌县王店镇磨山村,宛如走进一个石头大观园。
百变石头,将这个石匠村装点成我省美丽乡村示范点。曾经,这里的村民祖祖辈辈靠石头为生,山体因采石而千疮百孔,废石料垃圾般堆在房前屋后。蝶变,从禁采山石开始。
禁止采石 倒逼转型
磨山村因出产石磨得名,这里漫山遍野都是石料,自古出石匠。樊家塆76岁的婆婆王青华说:“村里60岁以上男子八成都是石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该村石匠做的马槽、石磨等,远销新疆、内蒙古等畜牧业发达地方。
经年累月大量采石,山体千疮百孔。2012年,村里将采石场承包给一位外地老板,由此还引发一场采石权之争。“我们祖祖辈辈山上采石,现在承包给外地人,不让我们采靠啥吃饭?”村民们心有不平,扯皮上访不断。2015年,因严重破坏生态,采石场被关停。没了石材,不少青壮年出外打工挣钱,磨山村变成只有老弱病残的空心村。
王店镇林业站站长、驻磨山村第一书记邓柏池介绍,为了磨山村的转型发展,王店镇召开数十次会议。当时正值我省启动美丽乡村建设,镇村领导找到省村镇建设协会寻求帮助,经指点,村“两委”打算围绕石头做文章,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
当时,村里有不少房屋因长期无人居住,破烂不堪。村里想要翻新或拆除,但有的村民不理解,扯皮、要钱的都有。村“两委”组织村民去省内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取经。看完后,村民理解了,与村里达成协议:村里出资翻新房子,设立村史馆和农耕用具展示馆,免费使用10年后,再向农户支付房租。
石匠建起石头大观园
2016年10月,磨山村获省美丽乡村示范点授牌,争取到建设资金100万元。为将有限的资金用到实处,除购买必要的建材外,村里发动会石匠手艺的村民,利用废弃石料建设美丽家园。
得知家乡要美化,一些在外打工的人赶回来助阵,尽管有的项目无工钱,有的项目工钱比市价少一半,但村民们照样干得热火朝天,村里出现了久违的男女老少一起劳动的欢乐场景。
他们翻新旧房,建村史馆、农民夜校、农耕用具展示馆;填平村史馆前的采石坑,建石艺广场,在石艺广场上雕刻鲁班石像、十二生肖石像,以及石凳、石椅等;在农耕用具展示馆摆放着水车等各种农具,还有石磙、石磨、石缸、石狮等石器。
村边有个采石形成的大石洞,洞内积水形成水塘。此次,村里美化水塘,命名为春水塘。塘边修建生态广场,将马槽、石碾、石缸等摆放在广场上,用700多块石磨铺就一条长800多米的广场小径。洞、水、石互衬,形成别样景观。
王青华介绍,大石洞里的石料略呈红色,是做石磨的好材料。上百年开采,石洞在地下延伸数百米,与地面垂直深度达数十米。上世纪60年代,村民将30台水车连起来放到洞内抽水抗旱,几天几夜抽不干。
村民樊月东是远近闻名的石匠,曾因腰椎间盘突出,干不得重活。去年底,村里要在春水塘上建座石桥,村支书齐平衡请他出山。他二话没说,答应下来,带领村民建桥。两个月后,一座精美的石桥建成。令人称奇的是,桥身用石头砌成,石头间严丝合缝,没用一点水泥。樊月东介绍,桥梁用当地绝活“干砌法”做成,仅在桥的基座用了少许水泥。桥建好后,不少游客慕名找来,请他利用废石料加工石艺品。
以石为魂 留住乡愁
磨山村背依磨山,山上有南华寺和玉皇阁遗址,还有碉堡遗址。百变石头,加上红色旅游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来自河南信阳的农家乐老板王先生介绍,“老早听说磨山村石艺有名。这次来果然大开眼界,看到了此前从未见过的石器,把我带回久远的农耕时代。”“接连5天爬磨山,给客人当导游。”磨山村村支书齐平衡一脸兴奋,今春游客多,一天一两百人,不少美院师生到此采风。
好景色带来好生活。质朴典雅、古韵悠长的磨山村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不少在外打工的村民返回家乡,开起农家乐,养羊、养虾、养土鸡,村里谋划利用采石形成的坑洞发展民宿。同时,发展体验式旅游,让游客体验磨豆腐、碾大米。
58岁的村民黄日红外出打工多年,去年和儿子回村开了一家农家乐,一天收入一两千元。“青菜七成自己种;鱼、猪、鸡自己养,不用化肥和饲料,利润比一般农家乐高。”
磨山村入口处,石柱上刻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字样。采石形成的坑洞里,苗木正在拔节生长。齐平衡说,“以石为魂,留住乡愁,保护生态,发展旅游,让游客步子慢下来。美丽之路,正越走越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