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甘肃兰州榆中高崖镇:干部去“官气”群众得实惠

2014-04-29 10:25:43  来源:兰州日报  作者:郭兰英

不准在出行中让他人提包、端茶杯;不准在公众场所衣冠不整,大大咧咧;不准在群众面前说脏话、爆粗口;不准在工作中当“甩手掌柜”……针对群众最反感的“官气”问题,榆中县高崖镇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提出了村镇干部去官气“十不准”,要求所有干部做到“三进、四访、五破解”,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如今,高崖镇11个村68个社的群众对“十不准”拍手称赞,大家还从中得到了实惠。

“领导进家门,让群众得实惠”

4月的兰州春暖大地,在榆中县高崖镇的树梓沟村,有着别样的春天,小麦已返青,玉米有10厘米高,桃花、杏花、梨花都开了,花香伴着泥土的清香四处弥漫。

这些天,村民金菊芳比往常都起得早,一边哼着小曲,一边开始在自家的养猪场忙碌。先是在粉碎机上粉饲料,然后用小推车运至猪舍,金菊芳娴熟地为每个猪舍一一加料、加水。

一圈忙完,已两个多小时过去了。金菊芳回到了家中,一边喝水,一边掏出了手机,打开了猪舍的监控实时画面。

从手机上可以清楚看到,猪在吃食、喝水;切换到另一个画面,出现了猪舍周边的情况。“这样不管在哪里、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看到猪舍的情况。尤其是母猪晚间产仔时,我可以用手机随时掌握情况。”

30头母猪、存栏猪有270头、每年可出栏400头至500头,一串数字,对于金菊芳来说,是10年积累起来的财富,也倾注了她全部的心血。今年,由于猪肉价格下跌,生猪收购价也在下跌。“往年生猪批发价平均8.2元/斤,今年却跌至5元/斤左右,最高也只卖了5.4元/斤。按照成本计算,如果每斤低于6.5元,就会赔本,养的越多赔得越多。”从年初以来,金菊芳就感受到了这种压力。

今年,我市加大了对农业产业的扶持力度,有6个1000万元的扶持计划,重点对设施农业发展、农村土地流转、肉羊产业、中药材种植等产业扶持。在得知这一消息后,金菊芳却有些失落,因为养猪并不在扶持之列。市场不景气、政府不扶持,金菊芳的情绪一下子跌到了低谷。在金菊芳看来,所有事情发生转变是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后。“乡镇领导干部、包村干部、村干部……以往很少见到的官员都来了,详细了解养猪场的情况及存在的困难。我如实向他们说了我的难处,并希望扶持政策能把养猪产业也列上。”金菊芳说,在树梓沟村,还有多家养猪户,如果不扶持,恐怕难以渡过难关,还会因此致贫。“在了解金菊芳的实际困难后,按照即知即改的原则,我们积极协调,养猪产业纳入了扶持范围。”高崖镇镇党委书记陈巨明说。

4月份,金菊芳收获了意外惊喜。金菊芳的养猪场被列入了扶持范围,得到了一笔数目不小的扶持资金。“我自己也会筹措一笔资金,把猪舍修整一下,大猪和猪仔分开,扩大养殖规模……”金菊芳感慨地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让领导干部走进了百姓家门,倾听了群众心声,让我们得到了实惠,解决了实际困难,心里无比感激。尤其在谈到村镇领导干部时,金菊芳说:“他们经常来我家,一起拉家常,大家像朋友一样。以前,有事都找不到领导,也不知道找谁。”

“我们不把群众当外人,群众就会把我们当亲人”

陈巨明说,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高崖镇创新实施以“三进百姓家门、四个必须走访、五项整改措施”为主要内容的“三四五”活动,找准了联系服务群众、改进工作作风的着力点,增强了教育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截至目前,高崖镇村镇干部已走访828户群众,听百姓言、解百姓忧,与群众交朋友,说真心话,解决群众实际困难,进一步拉近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

黄丽艳,是高崖镇人民政府土地员,也是高崖镇砂河村的包村干部。这些天,冰雹、雨、雪等多变的天气,让黄丽艳心里不踏实。“气候恶劣,容易造成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村上有几户人家靠山近,需要格外提醒他们。”在村子里,黄丽艳拿着登记册正在入户,向村民宣传预防地质灾害的知识,一遍一遍讲解,不厌其烦。

走在村子里,村民会主动向黄丽艳打招呼,有时还会聊上几句。“以前,我们坐在办公室的时间多,打电话了解情况的次数多,实地下基层的次数少。现在,我们成天和群众在一起,与他们交心,及时掌握村民家里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困难,群众很信任我们,什么都愿意和我说,村民们十分纯朴、善良。”黄丽艳感慨地说,只要我们不把群众当外人,群众一定会把我们当亲人、当朋友一样看待。

“没有官架子,距离更近了”

金菊芳说,干部来家里,没有官架子,和百姓的距离更近了。对这一点,砂河村的村民们也有同样感受。村民桑旭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后,包村干部到家里来,登记了家里人员构成、收入来源及存在的困难等,还每家每户发放了“为民、便民、富民”的手册。“这个小册上有驻村干部的联系电话,还有与我们相关的各种政策。”桑旭说,当有困难要反映的时候,可以打册子上留的电话反映,非常方便。

桑旭一直有个愿望,希望村社里能修建一个文化广场,让留守老人和孩子们有个娱乐健身的地方。“我们村许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留守在家里的一般是老人、妇女和孩子,生活比较单调。”在征求意见建议时,桑旭向砂河村党支部书记桑荣福提出了这个建议。桑荣福解释说,多位村民提出了类似的建议,砂沙村共有9个自然社,目前,已经新修建了2个文化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今后,还会积极争取,为村民多修几个广场,满足村民们的需求。住在公路边的桑振老人,今年70岁了,曾是村干部。在村镇领导干部上门征求意见建议时,桑振提出了两条“尖锐”的意见,一是鼓励村民种植蔬菜,但市场销路不畅;二是引洮工程快要修好了,村里的渠道还没修好。“我提意见的时候,领导们都记录了,并承诺说一定会加快修建水渠,还会帮我们把种植的蔬菜推销出去。”说起教育实践活动,桑振老人说:“村镇干部的工作作风发生了大转变,他们还制订了去官气‘十不准’,那十条问题找的都很准,真希望他们能够坚持,去了官气,自然就融到群众中来了,工作也就好开展了。”

“要用实际行动告诉群众答案”

“以前,我感觉村镇干部的官气还是比较严重。有些人在群众面前抽烟、用手指着群众说话,爆粗口、说脏话。群众找上门来反映问题,有时候不耐烦,甚至为了应付群众,随意乱表态,糊弄群众。还有些干部喜欢讲排场、摆架子,比如停车时哪里显眼停在哪里,生怕别人不知道……”高崖镇党委书记陈巨明谈到“官气”时,列举了不少“丑陋”现象。

“我们不怕揭丑亮短,只有知道哪里错了,才能知道改正的方向。”陈巨明这样认为。

但是,高崖镇镇党委在征求意见建议时,却遇到了麻烦,遭到了群众的“软抵抗”。第一次征求时,收到的意见建议都很虚,泛泛而谈,比如学习不扎实、下基层次数少等等。看到这个情况,高崖镇采取了反向征求意见的方式,事先拟好了56条意见建议,由群众选择,这一次共征求到2316条,其中聚焦四风的有16条。陈巨明把这16条归纳为“乡镇病”、“地方病”、“个体病”。“事实证明,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们身上存在的那些丑陋现象和短处,群众看得一清二楚。”鉴于这种情况,高崖镇党委、政府讨论研究制定了村镇干部去官气“十不准”的严厉制度。

“不准在出行中让他人提包包、端茶杯、开关车门”、“不准当甩手掌柜,指手画脚,发号施令”……十不准的禁令出台后,高崖镇以文件形式下发至村委会,并在村委会、广场等公共场所进行了张贴宣传。砂河村村委会临街的墙面上,记者看到“十不准”十分醒目。“起初,‘十不准’写在墙上时,引起了村民的围观,有许多人冷嘲热讽,认为我们不可能做到。也有人说,这是一阵风、做样子,等教育实践活动一过,又会回到原样。”村支书桑荣福说,我们一定会用实际行动告诉群众真实的答案。

采访这一天,天刮着沙尘,还飘着小雨,又冷又湿。在风雨中,砂河村村主任张发军正与工人们卸管道,安排在泄洪沟铺设管道的事情。在几天前,群众反映村里有一条泄洪沟将道路隔成了两半,每遇到下雨,沟里水暴涨,村民行路不方便,特别是孩子们上学极不安全。村委会将这个问题作为头等大事,立即行动,在采购了管道后,准备马上铺设,并进行道路硬化,解决群众行路难的问题。

在高崖镇共有36条95公里村级道路通行条件较差,群众意见大,高崖镇将力争在3年内彻底解决好行路难问题,每年砂化硬化道路30公里。

“如果违反‘十不准’,我们将进行通报批评、警告。如果情节恶劣,造成不良后果,那么高崖镇也不欢迎这样的领导干部,我们会采取强硬措施,一般干部退回人社部门,其他干部退回组织部,要求限期调离。”陈巨明坚定地说,高崖镇要将“十不准”列入镇机关干部和村干部管理办法中,成为干部的行为准则,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乡村干部去官气“十不准”

1、不准在公众场所衣冠不整,大大咧咧。

2、不准在群众面前说脏话、爆粗口。

3、不准坐等上门,打官腔、说空话。

4、不准对办事群众敷衍了事,推三阻四。

5、不准在工作中弄虚作假、糊弄群众。

6、不准在执行政策时缩水走样、死板执行。

7、不准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乱表态、耍赖账。

8、不准对困难群众不理不睬,漠不关心。

9、不准走后门、优亲厚友。

10、不准违反群众工作纪律,吃拿卡要。

“三进、四访、五破解”活动

“三进”百姓家门,即领导干部、机关干部、村干部进百姓家门;“四访”重点群体,即重点对弱势、特殊、

代表、能人四类群体全覆盖走访;“破解”五大难题,即破解增收、行路、饮水、活动、服务五个方面的难题。

编辑:麦穗 责任编辑:颜劲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