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津区石门镇金龙村,有这样一位地地道道的农家汉子,他虽然只有小学文化,却是当地有名的养鱼专家。他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靠着一股干劲儿成为了大半个重庆的鱼种供应商。多年下来,不仅自己获得了丰厚回报,还带动了当地养鱼户走上致富之路,他就是张泽友。
近日,笔者走访了这位勤劳的养鱼人。初见张泽友时,他正在查看鱼苗繁育生长情况,见我们到来,他就迫不及待地带着我们去看刚繁育出来的小乌鱼苗。半透明的小鱼苗,探头探脑地游着,乌压压的一片,甚是可爱,张泽友自豪地向我们介绍着他的这些“小家伙”,打开了他如何养鱼致富的话匣子。
与鱼结缘 勤劳自学成才
“那些年生我工分挣得少,就想做点什么多挣几个钱,10多岁时,我就琢磨着开始喂鱼,从河里捞来小鱼后放到稻田里,养大了就拿去卖,还能换点盐巴钱。”回忆起往事,张泽友有点无奈的说道。
时间一晃,到了1975年,生产队准备在水库发展水产养殖,就派他到江津去学习技术。但是考虑到屋里兄弟姊妹尚且年幼,父母又忙于生计,无暇顾及他们,没过几天,张泽友就回来了。但是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于是他就趁闲时去周边养鱼户帮忙,边干活边学习。
这个踏实肯干的年轻人,得到了生产队干部的赏识,安排他管理近60亩的苏家岩水库,就此,20岁的张泽友开始了真正的水产养殖行业。
“刚开头的时候,什么都不懂,水库又大,以前学的都是皮毛,可把我焦惨了。”然而,正是这困难,激发了张泽友学习的动力。随即,他便买来了养鱼方面的书籍自学,苦于文化太低,许多字都不认识,他就向别人请教,一次又一次,硬是把书本吃透了才算罢休。然而光有理论还不行,还得有实际经历,于是,在区里当水产员的叔伯就成了他的御用指导员,
同时,只要听到哪里有擅长养鱼的人,他都要去登门拜访,讨教经验。
就是靠着这股对水产养殖的执着劲儿,张泽友不断摸索,积累了丰富的养鱼经验,特别是在饲养、鱼病防治、杀虫方面总结出了自己的方法。在张泽友的精心管理下,当时的石门苏家堰水库年产鱼量万余斤,成为了江津产量领先的养鱼场。张泽友在生产队的水库当管理员,这一干就是近10年。
回家创业 走上致富道路
1984年,张泽友辞去水库管理员的工作,决定回家创业。在土地零碎、父母反对等多重困难下,张泽友顶住压力,毅然决心养鱼事业。随后,他向亲友借了8000元钱,加上自己多年的积蓄,带着兄弟几个走上了艰苦的创业之路,成了当地个体养鱼的第一人。
“他们最开始不懂,我只有自己管,再教他们,热天的时候,鱼会缺氧,我一点都不敢大意,天天就守着我的鱼塘。”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张泽友的精心管理下,他养的鱼品质好、肉质细嫩,产量高,鱼塘收益良好。他成了当地的“万元户”,家里盖起了楼房。
1987年,张泽友受邀担任石门区鱼种场的场主,期间学习研究了鱼苗繁育技术,并总结出一套成熟的技术,先后成功地实现了对10多种淡水鱼的鱼苗繁育。
6年后,鱼种场实行出租承包制,张泽友抓住机遇,投资数十万元,把鱼种场承包了过来,这一干就是二十年。期间,他又承包了十多亩地,扩建鱼塘并配备了先进的鱼苗繁育设备。
如今,他的鱼场成品鱼养殖70多亩,年产鱼量3万余斤;鱼苗养殖20余亩,其主要品种有:乌鱼、草鱼、花鲢、白鲢、青鱼、鲤鱼等10多个品种。年产鱼苗3亿尾,年收入30余万元。由于他培育的鱼苗品质好、易存活,广销黔江、万州、长寿、涪陵、綦江、彭水等地,鱼苗供应到大半个重庆,成了名符其实的养鱼专家。
帮助乡亲 建立专业合作社
一些村民看到养鱼有收益,纷纷加入到养鱼大军中来。张泽友不仅鼓励大家搞养殖,还免费为养殖户传授养鱼经验。
2010年,在石门镇农业中心的支持和帮助下,张泽友组织周边养鱼农户,成立了江津区友康养鱼专业合作社,成为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和技术指导员,在良种选育、养殖技术、产品销售上实行统一服务。同年,张泽友被江津区科委任命为“江津区水产科技特派员”。
经过近3年的发展,目前合作社发展到65户,水面2500余亩,已形成以繁育乌鱼、鲢鱼、鲤鱼、大口鲶鱼苗为主体,销售成品鱼、提供特种鱼苗一条龙的产业结构,年产值在300余万元。
这个朴实的农家汉子,凭着智慧和勤劳,不断探索创新,实现着致富的目标,并带动了乡亲们共同致富。说起他今后的打算,他满怀信心地向笔者说起来:“我的下一步计划是要走出去,引进来,进一步培育新品种,扩充养殖种类,开拓新市场。”
编辑:麦穗 责任编辑:颜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