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跳板让农机进田间
云阳凤鸣镇机插秧现场。 本组图片均由通讯员刘兴敏摄
“哞……”一声响亮的牛叫,打破了云阳县盘龙街道革岭村的宁静。11月3日,59岁的村民陈万伯,把养了6年的耕牛赶出圈舍,卖给了远道而来的牛贩子。陈万伯说,村里有了农机,养牛已没多大意义,今年,村里的31头耕牛都已卖掉,“它是最后一头了。”
革岭村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居住着385户人家,有可耕地1400多亩。
由于地处山区,革岭村一直延续着传统的耕种方式,90年代初,还是远近闻名的 “耕牛村”。
但时移世易,这种耕种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一方面,因外出人口多,村里务农人口平均年龄已高达62岁,劳力严重匮乏。另外,快速上涨的耕种成本,也使村民丧失了种地热情。据与陈万伯同村的谭汉贵介绍,他家的两亩地,每年请人代耕就要花掉七八百,“加上肥料农药费用,辛苦一年没啥搞头,村里不少土地都撂了荒!”
山区农业的这一严峻现实,引起云阳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充分调研后,他们决定依靠农业机械化,来解决这一“燃眉之急”。
推广机械化,平坝较易,山区却很难。咋办?云阳使出了“三招”:首先,设立5000万专项资金,农民购买农机,政府补贴35%费用;其次,投入2000多万建小型“机耕道”,方便农机在山区“施展拳脚”;其三,每个村至少培养一个农机专业大户,并鼓励他们承包闲置土地,规模耕种。
受政策激励,今年6月,革岭村村支书杨光联合4户村民,购买了6台农机,干起农机耕种的“生意”。
为让村民接受“铁牛”,秋收前,他们还搞了场演示会,全村300多户人家前来观摩。“一亩地30分钟就耕完,而用牛耕至少要一天。”谭汉贵说,更让大家觉得划算的是,铁牛耕地,每亩比耕牛还省420块!通过比较,村民认可了“铁牛”,100多家农户当场就签了订单。
“大铁牛”进村,老耕牛“失业”。已养了30多年牛的陈万伯告诉记者,“过去养牛,一年也就春播时能用上几天,但得天天割草饲养,平时走个亲戚还不敢留下过夜。”
在云阳,“大铁牛”“逼”走老耕牛已非个案。昨天,县委副书记张才明告诉记者,今年该县已购置4451台耕整机、67台联合收割机,还成立了60多个农机合作社,“目前,云阳65%的耕地已实现机耕机整,80%的水田甚至达到全程机械化。受农机化影响,全县456个行政村、365个村今年都没养耕牛了!”张才明说。
编辑:何西 责任编辑:田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