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网讯:又一年秋收到了,看到村里留守姐妹们面对繁重的农活不再愁眉苦脸了,安徽省含山县清溪镇太平村妇代会主任王自莲欣慰地笑了。2002年,她和留守姐妹共同组建了安徽省第一个“留守妇女互助组”,农忙时留一个人看孩子做饭,其余的下地干活,解决了大家生产生活上的难题。
安徽省是劳务输出大省,留守妇女数量多,她们往往要面对发展生产难、农村生活难、教育子女难、家庭关系难等问题。王自莲也许没有想到,她当初灵机一动的点子,会在全县甚至全省农村遍地开花,改变着众多留守姐妹的“四难”现状。目前,安徽省已经建立各类留守妇女互助组8866个,参与妇女人数15万多人。互助的内容也由农活互助、生活互助扩大到创业互助、技术互助、信息互助和公益互助等,并向着精神文明创建、建设美好家园等方面拓展和延伸。
生产互助共发展
留守妇女是家庭生活的顶梁柱,肩上压着从事生产经营发展、教育子女、赡养老人等重担。“有了互助组,‘担子’轻多了。”每当提到互助组好处,留守姐妹们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清溪镇养鸽能手王福莲,也曾因留守在家而整日愁眉不展。自从她钻研养鸽技术,年收入年年攀升后,在外打工的丈夫便被吸引回来与她一同携手致富。后来,她成立了养鸽互助组,帮助附近的留守妇女和几十户困难家庭。
有一次,她听说半湖村的留守妇女谷和梅上有80岁公婆重病在身,下有即将上学的孩子,生活十分困难,便发动互助组成员提供帮助。几天后,大家帮谷和梅建起了小型鸽舍,王福莲又免费帮她订购鸽笼,提供了鸽种。现在,谷和梅的养鸽场已发展到近千对,年纯收入超过6万元。
如今,王福莲的养鸽场成为了留守妇女姐妹们的“议事堂”。无论是鸽子养殖方面的专业知识,还是日常生活琐事,大家都愿意在这里聊一聊,议一议。
家常里短促和谐
互帮互助,不仅让留守妇女们增收致富,还帮助她们改善了家庭关系、提升了自身素质,也让她们性格更加乐观。
太平村杨村村民组的留守妇女李碧华,常常为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儿子唉声叹气。加入互助小组后,趁着一起干活,李碧华就把自己的苦水跟姐妹们倒一倒。大家边宽慰她,边把自家教育孩子的方法拿出来跟她分享。现在的李碧华健谈、开朗、自信,她的变化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家庭氛围和孩子的心理。
“自从互助组成立后,村里这十多年都没有发生刑事案件,没有超计划生育的,更没有留守妇女离婚的。太平村民风更纯,治安好转,家庭和谐,互助组功不可没。”太平村党支部书记丁佑仁说。
助人为乐一家亲
这群曾经的“弱势”女性以她们的自强不息,宽容博爱,正在由“靠人帮”走上“我帮人”的道路。
有一年秋收,太平村张代村民组70多岁的张德化老人犯了难。他和老伴种了5亩田,子女都在外地打工,老两口又一时请不到帮手。情急之下,他们想到村里的互助小组。小组长凌梅梅了解情况后二话没说,立即召集姐妹们帮老人把稻子全部收割完毕。从那以后,越来越多的人遇到难事都请互助小组帮忙。
从最开始自发帮扶孤寡老人、操持各家红白喜事、管理村庄卫生保洁,到后来村里开展科技培训、计划生育等工作时,也把任务交给各互助小组,由各小组组长带队完成,留守妇女互助组在农村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留守妇女互助组正在成为基层妇联组织的延伸细胞,她们通过在生产发展上互助,加快了创业致富;在生活安居上互助,促进了乡风文明;在子女教育上互助,提升了家庭希望;在关系协调上互助,增进了农村和谐。”安徽省妇女联合会宣传部部长昂朝霞表示,同时她们由“管自家”转变成“帮大家”,由“看家人”转变成“当家人”,由“旁观者”转变成“参加者”,成为农村社会事务管理的“主人翁”。
编辑:何西 责任编辑:田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