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网讯:这个平谷小村,自打7月底进入采桃季到现在,天津的、盘锦的、广东的……各地牌照的货车,日日在村里穿梭运货。夜深时,村中的大桃交易市场人头攒动,各地收购商都来这里抢货。凌晨两点准时开市,天不亮,带着夜露摘下来的30多吨大桃就会被抢购一空。
不少客商怕抢不上桃,提前直接把果农的桃树甚至桃园包圆儿了。还有的来不及上门抢货,就直接电话订购。月初,果农崔占芹接了单呼伦贝尔的生意,买主让她直接航运过去40箱桃,不见面、不验货,直接打款。
今天这么走俏的桃,只有寅洞村人自己知道,也曾有过卖不动的时候。
“盖帽儿”
寅洞村的大桃产业起步早。上世纪90年代初,全村1800亩地就成了连片的桃园,300多户人家种桃为业。当时,这样的种桃专业村,北京凤毛麟角,全国也不多见。桃子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一边倒的卖方市场,让寅洞村跟其他产地一样,流行起了潜规则——“盖帽儿”。树上结桃,总有优劣,“盖帽儿”就是卖桃时把个大、色艳的码在上层,个小、寒碜的放底下,鱼目混珠搭售出去。村里人还编了顺口溜:“上边大、底下小;筐不满,垫点草”,视之为生意经,津津乐道。
可进入2000年,“盖帽儿”这招慢慢不灵了。彼时,种桃的多了,市场上各种水果也越来越丰富。客商们挑剔起来,验货愈发严。仍卖“盖帽儿”桃的寅洞村逐渐被打入另册。
2002年,成都采购商、寅洞村曾经的大主顾——“桃大富”,因为一筐漏网的“盖帽儿”桃,丢了西南五市的订单。他火冒三丈找到村里,甩下狠话:“你们要还这么个卖法,我再不来了。”
这话,寅洞村人当时没放在心上,认为“东方不亮西方亮”,走了个“桃大富”还有的是别的客商。可没想到,就在这一年,客商们不约而同纷纷出走,就连打了七八年交道的十几位老主顾,也不再联系。
取经
转年又到采桃季,眼看一批批果子仍是无人问津,村里紧急商讨对策。老桃农邢彦永听一个熟识的客商说,今年不少人打算绕开寅洞去附近的河北收桃。
别人凭啥把客商勾去了?当时负责农技推广的村委委员邢术贺,准备去探探底细。
绕承德、走兴隆,转了一大圈,带回来的是这样的发现:也不见得人家桃子有多好,但人家不卖“盖帽儿”桃,而是将桃子分出级别等次,品相好的卖高价,不好的贱卖。邢术贺前去探访时,好桃子已经脱销,叫价日日攀升,二三等的桃子虽便宜,但折算下来农民还是赚了。
邢术贺如梦方醒。如今的市场,已不是靠耍花活就能拿下的了,老黄历得翻篇儿了。
但在当时,多数桃农的观念仍没转过来,大伙儿心里盘算的,还是眼下手里已经熟透的这批桃怎么尽快倒腾出去。有人提议,哪怕去外面买点好桃,提高“盖帽儿”桃中好桃的比例,也得尽快把积压的存货卖出去。不少人附和,邢术贺坚决反对。
在两种意见的争执中,寅洞村的桃产业这一年滑落至历史最低谷,利润同比降了将近四成。
砍枝
连续两年大幅退步,痛定思痛,寅洞村在2003年冬再开全村大会,邢术贺靠诚信打品牌的观点,再次被拿出来讨论。
怎么打品牌?这不仅是寅洞村,也是当时整个平谷大桃产业亟待破解的瓶颈。曾经独占鳌头的桃乡已然切身感受到了来自各产地的竞争压力,甚至连北京本地市场也开始被山东等地的桃大举攻占。
业兴于诚 人立于信
巩 峥
业无诚不兴,人无信不立。寅洞村大桃生意经的变化,正印证了这句古训。
桃乡日益红火的买卖,卖的是桃品,更是人品。寅洞果农这一认识得来不易。他们从挫折中学会了“诚信”二字,也学会了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在我们身边,还随处存在着不少不诚信的经营行为,许多人该从寅洞村桃农们的故事中获得启示:靠耍手段也许能取利一时,但终究会被市场无情淘汰;只有靠诚信,才能成就美誉,赢得认可,走向辉煌。
彼时,平谷农技部门研发出一套新的种植模式,正在找试点。寅洞村上门求技,谁知专家支的招,村民们接受不了。
寅洞村一亩地种35棵桃树,棵棵都是3.5米×5米的大树冠,有七八个主干枝条,就为多挂果。专家指出,这样不单营养分散,而且树与树相互遮阳,结好果子的比例自然低。解决的办法是砍掉一半主干枝条。
有枝就挂果,砍枝等于自砸饭碗,村民哪里舍得?
满村只有邢术贺准备砍枝,可妻子龚淑云不答应。这些桃树龚淑云伺候了整10年,眼下正是结果的壮年树,砍枝就跟打儿子一样,怎下得去手?
邢术贺左思右想,这个头他还是要带。几天后,众目睽睽下,他带着果树专家走进自家的五亩桃园,大刀阔斧砍枝。妻子一直蹲在树下抹眼泪。
此后的日子,技术员又帮着邢家桃园用上了倒拉枝、高培垄覆盖黑地膜等30多项综合配套技术,干得热火朝天。
完活回家,邢术贺给妻子赔笑脸,可龚淑云硬是一礼拜没理他,饭也懒得做。自讨没趣的老邢蹲在桃园里吧嗒吧嗒抽烟,望着稀疏的枝条,心里七上八下。
“三不卖”
次年入夏,满树的大桃让邢术贺一扫愁云。虽然挂果的个数少了,但原先一棵树上七成都是四两以下的中小桃,而今六七两重的占到小一半,最大的将近一斤重。个儿大了,颜色也更艳了。以往全身着色的桃就树梢上那么几个;现在就连底下枝杈上的桃子也都是红彤彤的,鲜艳欲滴。
邢术贺联络各地客商,承诺分级售卖,童叟无欺。结果产量虽然降了三成,可收入却翻了一番。
这下,妻子破涕为笑,乡亲们争相效仿。大华山、王辛庄、镇罗营……十几个兄弟乡镇、不下千人轮流来邢术贺家取经。邢家大桃那一点红,渐渐带出一片火红。
打这以后,“盖帽儿”的把戏没人玩了。经历了挫折的寅洞村,对本村大桃的品牌、名声变得无比珍视。2010年,村委会郑重向各地客商承诺“三不卖”:优良分级不混卖;成熟度不够不抢卖;买家口头预订,再遇高价不转卖。曾经弃寅洞而去的采购商,陆续又回来了。
天津商户张磊眼下正在桃农邢彦永家进货,他隔三差五从老家开货车进村,给邢彦永带些当地的海产,而后就在邢家补觉,吃免费农家饭。桃子不验货,直接拉走。
这份信任早在第一次打交道时就埋下了。2010年8月底,张磊进村订购,跟邢彦永口头协议,等桃熟了以1.6元一斤的价格全包圆儿。可接下来的几天,桃价一路看涨,从每斤1.6元涨到了2元。张磊星夜从天津赶来,进了村发现,老邢正蹲在地里等他呢,树上的桃一个没动。最终,2万斤桃,都凭着一个口头约定,低价卖给了张磊。
眼下,来寅洞村抢购大桃的全国各地客商不下百位。这不,今年西南的客商捎话来说,走了11年的“桃大富”也打算回来了。
不仅寅洞村是如此,信誉已然成为整个平谷桃产业日渐增值的无形资产。从世纪之初,眼看本地市场被别人攻城略地;到现在,平谷大桃全国开花,远销日、俄、法等国,还被欧盟定为获准进入该组织的10个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之一。
如今,22万亩大桃每年能为平谷带来10多亿元收入,相比2005年翻了两番还多,“盖帽儿”桃时代更是难以望其项背。
编辑:何西 责任编辑:田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