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网讯:斑驳的封火墙、光滑的石板路、潺潺的小溪水、悠悠的老民谣……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传统村落,星罗棋布于神州大地,被誉为民间文化生态“博物馆”、乡村历史文化“活化石”。
日前,在国家住建部公布的全国首批传统村落名录中,14个重庆村落榜上有名。其中,酉阳有4个村落入选,成为重庆目前拥有传统村落最多的区县。酉阳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传统村落是历史留给酉阳的宝贵财富。下一步,酉阳将积极对辖区四大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开发,深入挖掘个中建筑和民俗文化,让它们古老的生命迸发出新活力。
酉水河镇河湾村
中国最美土家山寨
千年酉水,在酉阳境内蜿蜒70余公里。她如永不枯竭的乳汁养育了成千上万的土家儿女,孕育了摆手舞、面具阳戏、山歌、渔歌、纤歌、木叶等土家文化,被誉为土家族的摇篮。
位于酉阳酉水河镇的河湾村河湾山寨,则是摇篮中的“摇篮”。河湾山寨是土家文化重要的汇聚地和传承区,宛如一部百科全书向世人娓娓讲述着土家族的兴衰荣辱,是专家和游客公认的“中国最美土家山寨”。
河湾山寨始建于明洪武3年(1370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以土家族白姓为主。河湾山寨的摆手堂系彭姓土家人于清咸丰元年所建,是渝东南地区现今保存最完好的摆手堂。摆手堂外用石板围成一处约200平方米的地坝,石板上刻有麋鹿含花、喜鹊闹梅、凤穿牡丹和麒麟龙象等栩栩如生的景物。
河湾山寨布局呈“前青龙,后白虎”格局,山水交相辉映,水天一色——寨前,飞檐翘角伸酉水,酉水碧波映楼台,绿水碧波天然氧吧;寨中,绿树成荫,吊脚楼成群,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木叶声声惹人醉,吊脚楼上油茶香;寨后,青山绿树,鸟语花香,白鹤栖树,雄鹰翱翔。远山的剪影起伏绵延,没有车流喧嚣,没有市声喧阗,偶有鸡鸣犬吠却更添幽静,河湾山寨宛如情醉千年的梦境……
酉水河镇后溪村
融合三地文化的移民古村
后溪村依酉水河而建,风光绮丽,钟灵毓秀,碧绿的酉水从镇边流过,酉水两岸山峦奇秀,著名的三晤山倒映江中,颇有桂林山水的韵味。
从清乾隆年起,这里就是商贸发达的水运码头,地方经济相对发达。老后溪镇(酉水河镇前身)乡场建于酉水右岸,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多为清代建筑,保存完好。石板街道、青瓦白墙、飞阁吊楼、玲珑剔透,让人赞不绝口。
在清代之前,后溪长期沿袭土司制。到清代后,朝廷实行“改土归流”,外来的官员开始进入。由于四川连年战乱和灾荒,人口锐减,清朝政府实行大规模的移民,后溪一带的移民主要来自江西、湖南和湖北,并形成田、彭、白三大姓。
后溪大姓人家都建有祠堂,作为宗族议事、聚会的场所。至今保存基本完好的有水巷子白家祠堂、新寨白家祠堂和彭家祠堂,建造年代在咸丰至光绪年间。新寨白家祠堂的大门左侧,还保存有于光绪25年刻立的石碑,上面刻有严格的宗族家规和道德标准,是研究宗族祠堂文化的宝贵资料。
如今的后溪村四季如春,果林遍地,自然与人文风光让人流连忘返,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观光地。乘船于素有“小漓江”美誉的酉水河上游弋,观长潭风光、山清水秀、怪石奇峰,听划船的渔夫唱着流传久远的“后溪渔歌”,仿似穿越滚滚历史长河,令人沉醉,发人深省……
苍岭镇火烧溪
世外桃源古苗寨
石泉古苗寨位于酉阳苍岭镇大河口村三组的阿蓬江畔,地处横挡山脚一缓坡上,又名“火烧溪”。
火烧溪传统建筑多为坐南向北,始建于清早期,至今还继承着原来的建筑特色和工艺,多为“7”字形布局和凹字布局,分布面积约2万平方米,建筑为木结构单檐悬山式屋顶,铺小青瓦,穿斗式梁架,厢房多为吊脚楼。其风格是典型的苗族建筑风格。这里也是酉阳保存较好的典型民族山寨建筑风格的群体建筑,为研究当地民族建筑风格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也为开发酉阳旅游资源提供了实物保证。
顺着寨子旁流淌下来的一条小溪走进寨子,寨子里居住的全是石氏家族的子孙,这里有10孔清澈甘甜、四季潺潺,且冬暖夏凉的山泉。因寨中居民以石姓为主,这些山泉因而被称为“石泉”,老地名“石泉村”因此而来。
石泉古苗寨至今还保留着古建筑、古树、古玩以及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来到石泉古苗寨,宛如置身世外桃源,可尽兴地体验原汁原味的苗家生活,使人远离大都市的喧嚣与烦躁,回归大自然的静谧与安宁。
南腰界乡红军街
红色文化代代传
红军街即南腰界乡南腰界村五组的南腰界老街,它占地面积约0.2平方公里,整条街道东西延伸,青石板铺面,长264米,宽平均10米。它曾是渝黔“官马大道”的必经之路,尽头还完整保留着一段古驿道。因当年红三军将士在此街生活半年之久,故被称为红军街。
南腰界红军街位于半山坡上,周围山高林密,街道南面坡脚有一“猫洞”,常年水不断,当地居民作为洗衣、洗菜等生活用水。整条街道传统建筑中,部分为封火墙,房前屋后有排水沟。
红军街街道两旁传统建筑分布密集,木结构,临街面石木镶嵌,穿斗式梁架,悬山式和硬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南腰界红三军司令部旧址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原为清代秀才、后任总镇的余兰城私宅,俗称余家桶子。该建筑坐西向东,四合院布局,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98.85平方米。院内房间为司令部办公室和会议室,红军烈士墓、纪念碑保存完好,司令部机关和红军大学则分布在红军街两侧民房中。
1934年贺龙率红三军进驻南腰界,将街上的余家桶子设为司令部,建立了以南腰界为指挥中心纵横200余公里辖酉阳、秀山、沿河、松桃和印江的黔东特区,在这里实现了红二、六军团的胜利会师,为策应中央红军转兵贵州召开遵义会议做出了重大贡献。红二、六军团本身在危险关头转危为安,从此发展壮大成为三大主力之一的红二方面军。红军在此地学习、工作、战斗和生活的痕迹至今仍清晰可见,传统建筑和石板街保存较好。老街上的革命文物群对研究我国革命史和军事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纪念意义。
编辑:何西 责任编辑:田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