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网讯:曾经苦守高寒雪原的新疆伊吾县盐池镇阔拉村农牧民,做梦也想不到能住进跟城里人一样生活的幻彩园社区;曾经面对秀美山川饿肚子的哈密市天山乡农牧民,依托扶贫政策办起独具民族风情的农家乐和采摘园;曾经祖祖辈辈只会游牧生活的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海子沿乡牧民,如今也利用扶贫资金搞起食用菌种植和牲畜养殖育肥……看着那一座座设施齐全的安居富民房,那规划整齐的种养小区,这些过上新生活的各族农牧民露出了幸福的笑脸。
新疆自治区副主席钱智指出:“过去我们做扶贫工作着眼于解决扶贫对象温饱、改善贫困地区发展条件。新的历史阶段,全区扶贫开发工作已经进入到巩固温饱、加快发展、走向致富的新阶段。”然而,由于自然、历史等多种原因,素有“瓜乡、风都、煤城、光谷”之称的哈密地区却仍有纯收入低于2600元的人口11970户40955人,扶贫开发任务非常艰巨。2012年,哈密地区根据中央和自治区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的安排部署,在12个重点村实施整村推进式探索实践,开辟了一条由过去救济式扶贫转向现在开发式扶贫的新路。
整村推进彻底改变贫困农牧民人居环境
走进村民巴合特·古丽的新居,女主人捧出糖果,倒上奶茶热情地招待记者。巴合特一边引导记者参观新居一边介绍,这套80平方米的房子造价是12万元,包括院墙、照明、太阳能热水器、节能取暖炉和抽水马桶都是由政府配套提供。她个人只承担了4.5万元,其中自筹1.5万元,贴息贷款3万元,另外装修新房花了1万多元。
“过去住的是土坯房,去年搬进新房子用上了节能炉。冬天取暖比烧火墙暖和还省煤。”巴合特·古丽说。参观完新居,她又拉着记者来到后院参观她学来的“新技术”。推开后院暖圈房门,只见光线昏暗的暖圈里长满了白色的双孢菇。“政府还帮我们建起了两用暖圈,冬天圈牛羊,夏天种蘑菇。”巴合特·古丽说,在圣野食用菌合作社的帮助下,他们种植的蘑菇销路不用愁,今年头茬双孢菇就卖了2000多块钱。问及今后的打算,巴合特·古丽信心十足地说:“家里种着20多亩地,还养了40多只羊。丈夫阿恒整天在乡里跑着收购羊皮,收入也不错,3万元贷款根本不愁还。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陪同采访的哈密地区扶贫办蔡文书介绍说,基础设施建设是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重要环节。去年,全地区12个贫困村新建安居富民标准住房全部实现当年建设当年入住,村级公路、自来水入户、农网改造均达到100%,配套建设的村卫生室、文化室、双语幼儿园和文化广场从无到有,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使贫困村的面貌焕然一新,有效改善了贫困村农牧民的居住条件和人居环境。
产业扶持拓宽贫困农牧民增收渠道
人居环境改善了,农牧民的精神面貌焕发了,如何让贫困山乡经济快速发展、农牧民摆脱贫困,哈密地区启动了依托特色兴产业、依托产业强龙头、龙头企业带动的扶持发展模式。
伊吾县盐池镇地处天山北坡,海拔2000多米,是水草肥美的天然牧场。这里的牧民沿袭着最传统的游牧生活。由于当地没有加工企业,他们生产出来的优质盐池羊肉最远只能卖到哈密,牧民收入一直不高。
2012年,伊吾县在整村推进扶贫过程中,通过招商引资对原有的喀尔里克畜牧开发有限公司和北牧盐池羊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重组,并结合食用菌和盐池馕特色产业成立了喀尔里克食用菌合作社和巾帼农副产品加工合作社。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格局。
更让她觉得“有奔头”的是,去年阔拉村实施整村推进,在镇上建起了18栋安居楼房,搬进新居的阿米娜家开始过上了跟城里人一样的社区生活。丈夫在喀尔里克畜牧开发公司的羊肉分割包装车间当上了产业工人,每个月也有2000多元的收入,夫妻俩现在出门上班,下班回家,感觉日子一下子就变了。“最大的变化就是收入增加了!”阿米娜高兴地说。
跟阿米娜有同感的还有村民热莎来提。加入了巾帼农副产品加工合作社的热莎来提和其他姐妹共同努力使“盐池馕”闯进了新疆特色餐饮美食节,并获得了“新疆名品馕”的称号。她们开发的“蜂蜜馕”、“玉米馕”等特色馕仅去年就销售了200万个。
喀尔克里畜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孙建军告诉记者,今年2月,公司注册的盐池“涂阔”牌分割羊肉获得了欧盟颁发的有机认证,“盐池羊肉”现在远销到欧洲各国。目前,北牧合作社仅饲草种植就能提供就业岗位105个,养殖提供就业岗位317个;喀尔里克公司提供就业岗位103个。贫困户在就业培训过程中享受优先安排,基本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伊吾县分管扶贫工作的组织部长柳玉平介绍说,实施产业扶贫改变了牧民的传统生活,放下了羊鞭的牧民当上了产业工人,有了持续稳定的收入,稳定脱贫就不再是难题。
技能培训增强贫困农牧民自身造血能力
“我现在一天能加工4条裤子,技术比以前好多了!”哈密市天山乡二道沟村村民阿依斯汗兴奋地对记者说。阿依斯汗目前在天山乡劳保用品服装厂工作,这个由地区扶贫办援建的劳保用品厂吸纳了天山乡30多名妇女从事服装加工。阿依斯汗刚进厂时,每天只能加工一条裤子,经过技能培训,她现在已经是熟练工,收入也比以前成倍增加。
在头道沟村村委会的文化活动室里,几名维吾尔族妇女正认真学习服装裁剪。艾丽玛木·牙合甫告诉记者:“去年我参加了刺绣培训班,今年又来学缝纫,争取能到服装厂上班。”
天山乡三道沟村农民赛依提·阿斯甫去年参加了乡里举办的烹饪培训班,学会了几个拿手菜,加上老伴拌得一手好凉菜,所以今年他下决心投资3万多元在自家新居的院子里建起了三座毡房,办起了农家乐。农家乐一开张,生意就很红火,特别是到了周末,他家的毡房都要提前预订。赛依提·阿斯甫说:“过去我们守着大山过穷日子,如今我们村里建设得这么漂亮,来休闲、采摘的城里人特别多,往后我们可有挣不完的钱啦!”
哈密地区扶贫办副主任陈润珠说,去年,哈密地区共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班38期,培训农牧民3097人,转移农牧民2337人,实现了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家庭“一户一技工”的目标。针对不具备生产和经营能力、技术能力差的贫困户,将为其提供生产母羊、土鸡,交由合作社或者饲养大户委托代养,年终分红。对已丧失劳动力的残疾人、五保户和孤寡老人,将实行社会供养,率先脱贫。
天山乡头道沟村贫困农户尼亚孜汗·扎依提身残志坚,丈夫患有癫痫病不能劳动。过去全家靠低保金过日子,如今她家在扶贫开发工作的帮助下靠种植食用菌摆脱了贫困。爱好文学诗歌的尼亚孜汗专门写了一首诗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她在诗中写道:“走在村间的小路上,我的心情格外舒畅,扶贫工作队带来了党的好政策,为我们过上好日子出了好主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新希望……”
哈密地区行署副专员王健全说,据统计,去年哈密地区整合各类资金4.2亿元,在12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实施了82个项目,稳定解决了2020户7150人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12个整村推进村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7800元,人均增收2200元。今年,哈密地区又有18个村实施整村推进,眼下各个项目正在如火如荼稳步推进。可以预见,哈密地区将用不长的时间完成一场惠及几万贫困人口的跨越式发展。自治区扶贫办主任赵国明在调研哈密地区扶贫开发工作时总结哈密经验为20个字:高位推动、高度聚合、超前规划、依托产业、保障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