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南川龙胜村:泥鳅养殖风生水起 商品鳅规模全市最大

2013-03-29 11:40:03  来源:重庆日报   作者:颜安

位于木凉乡汉场坝村的泥鳅养殖基地。

龙胜村泥鳅喜获丰收。记者 颜安 摄

城乡统筹讯:26,南川区福寿乡龙胜村四社村民曾凡华在自家稻田里拉起地笼,看着里面的泥鳅活蹦乱跳,条条又肥又壮,禁不住乐道:“看来这批泥鳅又该卖了,稻田养泥鳅,效益果然不错。

去年,龙胜村60多户村民与位于木凉乡汉场坝村的重庆楚汉养殖专业合作社签订协议,一并成为了这个以泥鳅养殖为主的合作社的成员,或单独开辟鱼塘,或利用稻田养殖,成效明显——当年,泥鳅便成为了当地农民增收的一大途径。

而楚汉养殖专业合作社,也凭借着村民们的集体发力,年产泥鳅达40,成为我市规模最大的商品鳅养殖基地。

村民的增收法宝

每亩稻田,我下了50斤泥鳅苗,到现在初约算了算,可能长到500-600斤了吧。曾凡华说,苗子进价20/,而现在成品的市场单价,大约也是20元左右——换句话说,短短几个月时间,泥鳅就增值了10倍。

村民也可以选择由合作社免费提供种苗,3-4个月后以19/斤的保底价卖给合作社。

这样,60多户村民的1000多亩稻田,靠养殖泥鳅,平均每亩年产出约1万元。

瞄准了市场缺口

楚汉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卢朝建是南川人,过去一直在重庆打拼,2010年回到南川搞起泥鳅养殖。

促使他进入这一行的原因是市场。根据卢朝建的调研,全国每年泥鳅销量是650万吨,而人工养殖仅有250万吨,野生泥鳅70-80万吨,缺口巨大,因此他当机立断,决定进入这个行业。

卢朝建没有搞过养殖,但他知道,泥鳅不缺市场,他只需解决技术难题,因此他不断请教四川农业大学和西南农业大学的相关专家,在实践中磨练技术。

比如说,泥鳅应该养在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的地方,鱼塘尽量挖成东西长、南北短,接受日光照射的时间长,泥鳅的孵化最好在流水池中,必要时在繁殖季节捕捉一些野生泥鳅进行强化培育……”他滔滔不绝地介绍。

带着这些要诀”,卢朝建选中了木凉乡汉场坝村,这里地处生态大观园核心,没有工业污染,水质良好,水源充足。他流转了300亩土地,按照东西长、南北短的方式挖了40多个鱼塘,从事泥鳅的规模养殖。规模稳定后,他顺势成立了合作社,入社农户达60多户,养殖面积达1000多亩,去年合作社卖出泥鳅40,产值近200万元。

下一步发展加工

尽管泥鳅不愁卖,但卢朝建还是想方设法提高它的附加值。例如,他在养殖基地旁开了一家农家乐,把泥鳅从池塘摆上了餐桌,价格从20/斤上涨到58/——这是最简单的初级加工。

我们的商品鳅规模已经是全市最大,并形成了集泥鳅孵化、培育、养殖、销售一条龙的产业体系,现在唯独缺乏深加工。他说,其实,泥鳅被称为水中人参”,营养价值很高,他计划在3年内成立一个深加工厂,开发即食泥鳅、速冻泥鳅菜肴、泥鳅活性肽等新产品。

瞄准市场 带来良好收益

不管是农业还是工业,最怕的就是同质化,而卢朝建之所以转项”,一方面是看中了泥鳅养殖的发展前景,更重要的是经过了仔细的市场调研,得到了市场缺口大这一确切信息,才进入这一行业,进而将泥鳅养殖发展壮大。

但凡市场有需求,别人没做的,做成功的希望便很大;别人已经做了的,可以想方设法做出特色——两者都能带来滚滚效益。

让人欣喜的是,南川的泥鳅养殖产业并不满足于卖鲜的初级阶段,而是准备向深加工发展,这个基础可能为它带来更加光明的前景。

编辑:陈麒 责任编辑:刘洋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