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市烤烟育苗大棚
桃平采果
蚕茧缫丝车间一角
直辖15年来,黔江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2011年,黔江区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42.4亿元,是直辖之初的4.43倍;农民“腰包”同样看涨,人均纯收入增长4.37倍,农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但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黔江农业大区的传统优势正在减弱,黔江农业如何转型?
响应市委四届二次全会、全市效益农业工作会、现代农业工作会议精神,黔江区效益农业暨现代农业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构建农业开放格局,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全面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四大“短板”限制
需以开放促效益
开放,效益,不只是自上而下的贯彻落实,更是黔江农业寻求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作为农业大区,黔江已多年保持传统农业优势。
数据显示,直辖以来,黔江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农业突破发展,目前,按照“3+X”模式,扎实推进“120万头生猪、20万担蚕茧、20万担烤烟”三大产业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生产组织迅猛发展,农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民增收渠道有效拓展。
但黔江区委书记杨宏伟头脑清醒:黔江是农业大区,不是农业强区,尤其是当前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黔江传统优势正在逐步减弱,与全市的差距正在拉大。
在该区效益农业大会上,区委、区政府深刻认识到,黔江农业仍存在四大“短板”:传统工农业仍占主导地位,结构不优、品种不新、效益不高的问题依然突出;农产业关联度低,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较弱;农业开放度较低,外向带动能力弱;资源政策等整合不够。
为此,该区把大力发展效益农业放到了战略高度来抓。当前,发展效益农业的宏观背景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从国内看,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变为相对过剩,买方市场基本形成,低档次的农产品很难找到市场;从全市看,农业发展从“增产战略”逐渐向“增效战略”转变,发达地区通过工业反哺农业,积极鼓励工商企业投资效益农业,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等,农业发展势头十分强劲。
“必须转变局限于本地市场、资源抓农业的观念,确立以开放的思路抓农业的观念。”杨宏伟说,要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改变特色农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和“买难卖难”的情形。
突围路径逐步清晰。要破解当前农业缺龙头企业、缺项目、缺订单、缺资金等问题,除了依靠自身力量推进效益农业发展外,更须坚持“开放兴黔”战略,在开放中寻找更多的发展机遇。
“效益农业本质是市场农业,重点在于加快市场化进程,以订单农业、招商农业为切入点,加快农业改革开放。”杨宏伟说。
打造开放格局
“一进一出”形成良性互动
农业领域如何开放,尚是新鲜课题,但其探索早已起步。
早在2002年,黔江从浙江桐乡招商引进民营丝绸企业,通过改制重组等方式,成立了重庆市双河丝绸有限公司。经过10年发展,2011年,该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利税1883万元;带动当地蚕农收入倍增,今春、夏两季,蚕农售茧收入6043万元。
更为重要的是,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黔江蚕桑产业成为骨干产业,先后被评为“重庆市高效生态蚕业及标准化茧丝绸出口基地建设项目”、国家“东桑西移”项目工程、重庆市“十百千万”优质蚕茧基地建设项目等。蚕茧增量连续6年全市第一,总产量由2001年的全市第28位跃升到2011年的全市第1位。
黔江区农委负责人说:“依托自身优势资源,最大程度集聚城市资本要素,吸引城市资本下乡,这几乎称得上是我们探索招商农业的范本。”这几年,黔江在农业招商上下功夫,先后引进了雨润、双河丝绸、三磊等一大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龙头企业,引资签约资金规模突破30亿元。通过“龙头”带动,“龙身”延长了,“龙尾”摆动起来了,一大批规模化、标准化种养基地、加工基地、物流基地迅速发展,有效提升了全区农业产业化水平。
重庆双河丝绸有限公司注册了“武陵山”商标,在北京、上海等地设立了多个直销点,在机场等对外窗口设立专卖场柜,有效扩大了知名度。同时,加强国际营销,公司生产的白厂丝和真丝产品销售到印度、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出口创汇300余万元。
“这在品牌营销上为我们作出了示范。”该负责人称,特色农产品走出去,拓展国内外市场,形成订单农业,是农业对外开放的另一着力点。
该区组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参加渝洽会、农采会、推荐会等大型农产品交易会,开展农商、农超对接活动等,全区农产品外向度、外销量大幅提升。2011年全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外销售签约协议订单10亿元,其中青蒿素、生丝等出口外销额突破1000万美元。
“做好‘引进来’、‘走出去’两篇文章,通过‘一进一出’良性互动,最终形成开放格局。”该负责人说,政府扮演好“服务员”角色,加强政策扶持、典型示范、牵线搭桥、热心服务等,为招商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念好“特”字经
向规模要效益
“一进一出”通道正在形成,但并非有通道就有市场。在招商引企业的同时,如何确保“走出去”的产品成为市场上的“香馍馍”?黔江的答案是念好“特”字经。
“新阶段的农业结构调整,不是简单地多种点什么、少种点什么的适应性调整。”黔江区长吴忠认为,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充分发挥资源、传统名品等区域比较优势,根据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现实和潜在需求,找准定位,以“特色+规模+优质”为取向,重点发展区域特色农业。
重点以科技为手段,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高效农业,走优质化、标准化、品牌化路子。围绕生猪、蚕桑、烤烟、猕猴桃、蔬菜、茶叶、中药材、食用菌等传统产业,加大品种改良和技术推广,进而培育名牌,走出去开拓国内外市场。
但光有特色是不够的。吴忠认为,必须选择几项具有产业优势、市场潜力和效益较好的“拳头”产品,加以重点培育,扩大规模,提高品质,使其尽快成为区域农业支柱产业。
该区农委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培育和扶持一批带动能力强、有竞争优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特别是对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外向型的龙头企业,通过贷款贴息、项目安排等措施扶大扶强。
同时,加快建成武陵山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渝东南林业专业市场两个区域性大市场,及早筹建生猪、猕猴桃、中药材、蔬菜等专业市场,积极抓好城乡农贸市场和乡镇市场建设,构建完整的购销网络,做到货畅其流。
此外,还要以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为抓手,推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技术标准,打“绿色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编辑:陈麒 责任编辑:李伟 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