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石柱:留守农民的文化需求催生文化微型企业

2012-09-21 14:32:29  来源:重庆日报   作者:罗成友

太阳出来啰儿,住新房哟,啰喂……”913日上午,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黄水镇枫竹村刘孝万新落成的房屋前,上百位前来祝贺的乡邻,被刘家班民族演艺队精彩的演出吸引,脸上荡漾着幸福的笑靥。

演出结束,主人把1000多元的演出费交给刘永斌:谢了哟,演得精彩。

下午,刘家班又马不停蹄地奔向了下一个演出地点,去为另一户农家举办生日家庭演唱会

田野上衍生出文化产业——

135家文化微型企业,上千名文艺工作者,每年创造出3000余万元的文化产值

从小就喜欢唱歌跳舞的马碧,是石柱县龙沙镇青龙村的青年农民,她与丈夫马晓宏一起,创办了一家文化微型企业——宏马民族艺术团,吸引了17位喜爱文艺的农村青年加盟。

我们这个团每年要在农家院坝演出400多场,有时每天要赶四五个场子她说,演一场可获得1000多元的收入。

马碧的宏马民族艺术团,由工商部门登记发照,县文化管理部门发给演出许可证,宣传和文化部门负责演出内容的把关,艺术团实行自主经营,自求生存。

通过演出团,我们的文艺细胞得到了发挥,又找到了一条致富的路。马碧说,每年,团里的演员平均有2万余元的收入。

目前,在石柱县农村,已活跃着135家像宏马民族艺术团这样的文化微型企业。县文广新局局长黄晓琳介绍,这一从田野上衍生出来的文化产业,让上千名农村文艺工作者实现了就业,每年到农家院坝演出3万余场,创造的文化产值超过3000万元。

市场需求催生文化产业——

留守在家的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与有文艺技能农民的爱好实现对接后,在农村形成一个新兴文艺演出大市场

石柱的农村田野上为什么会衍生出这样大的一项文化产业出来?

是市场的需求。黄水镇欢乐土家风情歌舞团团长骆静说,石柱是少数民族地区,自古对民族文化有着特别的爱好。如今留守在家的老人和孩子,对文化生活显得特别的渴求。特别是在遇到红白喜事时,更希望能有民族和民俗文化元素的文艺演出给生活增添氛围。

正是看到了这一文化商机,在石柱农村,一批又一批从小就有文艺天才的中青年农民,组建起各具特色的文艺演出团体,进入石柱及周边区县、甚至湖北等地的农村,拓展演出市场。

对这一新兴的农村文化市场,政府也顺势进行扶持和规范。石柱县县长艾东说,县里引导这些有文艺技能的农民组建的演出团体,经过县文化部门的审定后,登记为文化微型企业,并按微型企业政策进行扶持,业务上进行指导,内容上进行规范,在满足留守农民和儿童文化需求的同时,也成为一项极有潜力的文化产业。

石柱农村的这一文化市场需求是极大的。骆静介绍,他所创办的文化微型企业,虽然只有12名演出人员,但却常年排演了五六十个山区农民喜欢的节目。每场演出,都有新的节目轮换,演出团队屡演不衰,农民百看不厌。黄水镇的骑龙村,每年要请他们去演四五十场。这个镇最偏远的洋洞村,虽然只有1000多村民,每年也要请去演出20多场。

送到家门口的文化产品符合农民的口味,也在不断地巩固和扩大这一市场。马碧讲了这样一件事:99日,她们在龙沙镇野河村,演了一个自己创作的小品《妈妈来看我》。这个小品讲述一个儿子不务正业,染上了偷抢,判刑关进了监狱。年迈的母亲到监狱看望儿子时,儿子悔恨不已。这个小品深深地打动了留守老人们的心,台下的老母亲们看得热泪纵横。

我们送到乡亲家门口的很多文化产品,都是和他们的生活相关、心灵相通的。因此,他们越看越想看。马碧说。

经济和社会效益双赢——

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找到了新的平台,农民科学文化素养得到了提升,为文化强农找到了一条路径

看了伟歌演艺团的演出和宣传,我思想通了。石柱王场镇太和社区的罗家金说,既然政策有这样的规定,我心服口服。

罗家金前两年都吃农村低保。因有五个子女可以供养他,按规定不能吃低保,因此,群众评议后今年取消了他的低保。对此,他不服,找到社区干部闹。

前不久,他到社区里观看由社区居民请来的伟歌演艺团演出。在演出中,节目主持人穿插宣传了农村低保政策的相关规定。从这些规定中,他知道了自己为什么不能再吃低保,因此,思想一下子就通了。

我们这些微型文化企业在农村的活动,可以说是经济和社会效益双赢。伟歌演艺团团长谭伟宜说,在经济效益上,以我们这个企业来看,8位演职人员,每月收入多的有3000多元,少的也有近2000元。

而所取得的社会效益则更大。谭说,他的演艺团,几乎在每场演出中,都要巧妙地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计划生育、安全知识、农业科技知识、农村新风尚等穿插到演出中,向农民进行宣传,让农民在欢笑中了解各项农村政策,学到科技知识。

这一新兴的农村文化市场,已成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平台,为文化强农找到了一条新的路径。王场镇党委书记谭德宜说,通过这一平台,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得到了提升,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王场镇办起了5家文化微型企业,这些企业演出团体常年到农村院坝演出,并进行政策宣传,引导农民改变旧风俗、树立新风尚。如今,王场镇不仅成功创建市级文明镇、市级卫生镇,辣椒等产业也发展得很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名列全县前茅。

编辑:陈麒 责任编辑:李伟 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