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区柏林镇,技术员指导村民管理金银花。 记者 彭瑜 摄
野草变身“摇钱树”
柏林镇位于江津区南部山区,平均海拔在200至
半山的东胜村有一位75岁的草药医生吴正云。上世纪70年代,老吴时常上山采集金银花,一时卖不完就扦插在土里。那时,金银花1元/斤,老吴一次上山就能挣大半个月的“工分”。
“野草也能变钱。”村民们也学老吴上山采集野生金银花,然后移栽到自家田地里,最后等开了花摘下来卖钱。
鲜花价格从每斤1元到4元、8元、15元,金银花行情一路看好,种植规模也不断扩大。到2010年,柏林镇金银花种植面积达5万余亩。
江津区土壤富含硒,柏林生长起来的金银花也富含硒,当地老百姓称它为“抗癌之花”。市场上其它地方的鲜花价格只有八九元一斤,柏林的富硒金银花每斤能卖到20元。2010年9月还在香港国际食品博览会获得金奖。
野草变成了柏林人的“摇钱树”。
金字招牌要“缩水”
金银花让柏林人看到了前途,都想借这棵“摇钱树”发家致富。然而,2011年,柏林镇却提出金银花种植面积要减少到2.5万亩!
多好的金字招牌却要“缩水”,很多干部群众不理解,甚至不少党员引经据典称,现代农业就是规模经济,认为这个决定是自毁“摇钱树”。华盖村全村有2700亩金银花,村党委书记余发永家门前就有200窝金银花,听说要降低种植面积,余发永与很多干部群众一样想不通。
“党员干部得带头解开思想上的疙瘩。”柏林镇党委书记黄登称,真正能到达国际金奖品质的金银花多出自海拔
余发永从黄登的讲话中发现了这个问题。他回忆,村里海拔低的地方金银花开花早,但品质确实不如海拔高的地方。余发永意识到,品质得不到保证,肯定会坏了国际金奖这块金字招牌。
“党员干部的思想通了,事情就好办了。”余发永与班子成员和党员干部带头转型,在海拔
浓缩的金银花是精华
不仅柏林人看到了金银花有钱可图,山外的经销商也盯上了这个金字招牌,好多家公司进山收购金银花。
金银花花期短,如果不加工,鲜销得立即出手,不然就要“烂”在手里。东胜村党委书记李长兵说,这些商贩抓住了村民的软肋,将收购价格压得很低。
“出手价格低,捏在手里又要烂。”75岁的村民杨朝忠说,虽然金银花值钱,因为担心价格被压得低,很多村民和他一样,都不敢扩大种植规模。
山下种植金银花退出了,山上又发展不起来。怎么办?柏林镇政府拿出7万元,鼓励东胜村成立专业合作社,解决加工和销售的问题。
合作社成立了,就等村民入社集资购买设备。然而,村支两委下组开了十几场动员会,村民都是“吼得闹热,不见行动”。
“时间不能等,党员先带头干起来。”去年,李长兵、牟加友等村干部和赵立生、吴元超等一般党员共22户出资24万多元,购回了烘烤设备。
现在,金银花既可鲜销,也可以加工处理,价格又回升了,卖和不卖,村民自己说了算。杨朝忠说,这下放心了,他现在发展到了500亩,投产的金银花每年创收近万元。李长兵也透露,现在合作社成员发展到了100户。
“浓缩的都是精华。”黄登说,金银花以退为进,虽然“瘦了身”,却强了“筋骨”,产业发展更加健康了。
编辑:陈麒 责任编辑:李伟 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