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婆婆(左一)带领“转业”的麻将客糊制纸牌工艺品。 记者 彭瑜摄
“上班了!上班了!”7月18日一早,60岁的聂美碧一声喊话,七八个妇女争先恐后奔向社区办公楼的纸牌加工坊。
之前,只要聂婆婆大吼一声“上班了”,大家都明白这是邀约打麻将的意思,“唰”一下就会挤进她开的麻将馆。今天这一幕,让邻居们有些看不懂了。
“咱们‘组团转业’了!”聂婆婆手里晃着一个纸牌制作的花瓶,笑得很开心。
离开麻将桌组团做生意
聂婆婆现住渝北区回兴街道化家湾民乐园农转城小区。1998年,因征地拆迁,老人变成了城里人,忙了大半辈子突然闲下来,实在不习惯,她很快学会了搓麻将,还开起了麻将馆,成了社区的一名资深“麻将客”。
“有事儿干哪个搓麻将哦!”尽管生活“充实”了,可聂婆婆还是难免抱怨,打麻将既伤身体又输钱,牌友之间还会因为钱的问题伤和气。聂婆婆说:“去年儿女们给的6000多元敬老钱,全丢麻将桌上了。”
聂婆婆的抱怨引起了宝圣东路社区共建委员会就业协会的注意。在聂婆婆的麻将馆里,摆放着一个纸牌花瓶,这是老人闲得无聊时用废旧的纸牌糊制的。就业协会成员发现后支招儿:聂婆婆可以发挥特长糊制纸牌花瓶。
聂婆婆说干就干。今年5月,她关闭了麻将馆,带着原来7个资深“麻将客”“组团转业”,在社区的帮助下,在社区办公楼里建起了纸牌工艺品加工坊。
“又接了20个活儿,还要赶工。”聂婆婆说,两个月时间,加工坊的销售收入就有1万多元。现在大家都从麻将桌上解脱出来,一门心思搞纸牌工艺品加工,每人每天还可以获得20元补贴。
探索“1+7”社区共建模式
宝圣东路社区常住人口1.7万余人,其中农转城居民8410人,55岁以上老人超过5000人。因文化低、技能差、年龄大,社区居民求职困难,就业也不稳定,以致常年有1000多人待业,打麻将就成了居民的经常性选择。
“求职困难、就业不稳定是影响家庭、社区和谐的重要因素。”宝圣东路社区党委书记王富强称,这些问题不能“单打独斗”仅靠社区自身解决,必须整合辖区各方面资源来化解,促进社区的和谐建设。
由此,宝圣东路“1+7”社区共建模式应运而生。辖区6名人大代表、17家企事业单位和院校以及辖区内的离退休老干部等共同组建了共建委员会,再根据社区工作特点成立了就业、帮扶、帮教、调解、群防、文体、家政等7个群众自治协会。
“共建委员会形成了大社区概念。”王富强介绍,7个协会有262个会员,大家都是社区和谐建设的一员,会员单位把化解社区难点、重点问题当成了各自的义务。
周时树是渝北区人大代表、重庆吉航工贸有限公司老总。他听说聂婆婆“组团转业”搞纸牌工艺品制作后主动登门献计,从纸牌工艺品的设计、生产、销售等方面倾力相助。临走时还以每个2500元的价格买走了两个纸牌制作的大花瓶。
聂婆婆说,帮助的单位多了,大家干事儿的劲头就更足了。
楼院的吵架声消失了
“1+7”的社区共建模式不仅让聂婆婆等资深“麻将客”离开了麻将桌,还让社区居民白琼“全家闹”变成了合家欢。
60岁的白琼住在化家湾民乐园农转非小区,楼院里只要传出吵架的声音,邻居们十有八九都知道是白婆婆一家又干上了。
白婆婆女婿在外打工,每月2000多元工资,女儿无业在家,孩子学习也疏于管理,闲着没事就进茶馆打牌。白婆婆说,女婿每次回家,小两口都会吵起来;年轻的吵架,老的看不下去就加入进去来个“全家闹”。
尽管社区调解过多次,但收效甚微。今年春节,白家“全家闹”又上演了。这一次调解,除了社区综治干部,还来了3个“调解顾问”:街道司法干部、西政的老师、社区居民代表。
调解小组“集中问诊”,找到了“全家闹”的症结并开出了“处方”——将白婆婆的女儿请下麻将桌,找个单位去工作。
社区联系辖区企业要岗位,居民代表找白婆婆母女谈心,几天工夫,重庆美琪工业制造有限公司录用了白婆婆的女儿,每月工资2000多元,从此后吵声不在。
编辑:陈麒 责任编辑:李伟 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