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潼南上千石刻“埋没”半世纪(图)

2012-05-23 17:34:56  来源:华龙网-重庆商报  作者:管理员

千佛寺摩崖造像或成国家级文物,该县旅游局称将学大足建石刻景区


昨日,潼南崇龛县薛家村,市民参观潼南千佛寺摩崖造像遗址。


29号龛阿弥陀佛五十菩萨本组图片由记者张永波 摄

前不久,潼南千佛寺的283尊佛像石刻在被埋半世纪后,重见天日。至此,潼南可供游人一睹尊容的佛像石刻,多达1400余尊。昨日,在重庆市考古所组织下,30名文物爱好者走进潼南千佛寺摩崖石刻考古现场。

潼南县文管所副所长徐林说,潼南的摩崖造像石刻总共有59处,但对外开放的极少。被埋没的潼南石刻能否像大足石刻那样,打造成闻名全国的石刻景区呢?

发现

采石挖出石刻283尊重见天日

昨日,记者跟随文物爱好者,来到位于潼南崇龛镇薛家村的千佛寺摩崖石刻现场。尚未发掘完毕的岩壁上,总共裸露出43个造像窟龛,283身造像,27则题记。

可辨别的有阿弥陀佛五十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人形天龙八部等。市考古所工作人员刘清莉说。

在摩崖最西边的39号龛,顶端刻着两条互相缠绕的龙。题记中刻着天宝拾壹年。在摩崖东边的3号龛,造像下面还有多处题记,遂宁县清泉乡指明了捐造人的籍贯,开宝三年又明确将时代定为北宋。刘清莉说,从题记可知,宋代的造像龛主要为宋初遂宁清泉乡令狐家族捐造。其中有一则题记记录着,开宝四年,令狐庆的母亲死了,他在此造地藏像为家人祈福。刘清莉说。

63岁的张庆明是薛家村土生土长的人。他说,经过几代人口传,他得知,几百年前这里曾有千佛寺,从山脚到山顶总共7重。

清代白莲教一场大火,将千佛寺烧了。他说,寺庙后院的摩崖石刻却得以保存,他还从自己的承包地里,挖出过零散的菩萨像。上世纪60年代,崇龛镇修水库,将挖出的泥土堆在了这里,石像被埋了起来。直到去年,一私人老板在此采石,这些造像才重新暴露。

张庆明的说法,得到了潼南县文管所副所长徐林的印证。

价值

千佛寺摩崖造像已申报国家级文物

昨天,市考古所工作人员刘清莉说,这些佛像中,几龛观音菩萨的造像尤为精美:细眉弯目,甚至能看出轻薄透体的衣纹。可惜的是,双手残损,已看不见其手持的杨枝净瓶。

刘清莉说,从观音的丰腴形态可以看出,这是典型的盛唐艺术风格。

这批造像在时代上可早到中唐,晚至元明,其中以晚唐、北宋时期造像为主。刘清莉说,北宋造像主要有地藏、降龙十六罗汉等,比晚唐造像略显长圆,衣纹更厚重。

此外,在20龛,佛头上戴着帽子,身上穿着道袍。而在真正意义的佛教中,佛头应是裸露的,穿的也是缨络。

这是佛、道结合的一龛。刘清莉说,这可作为晚唐至宋代,川渝地区崇拜对象多元化的又一佐证,这也说明巴蜀地区对宗教文化兼容并蓄的特点。潼南县文管所副所长徐林说,目前,重庆市文广局已将千佛寺摩崖造像申报第七批国家级文物。

现状

上千石刻鲜为人知

目前发掘出的千佛寺摩崖石刻岩壁,长35米、残高4米。

这仅是一部分,估计只占整体的三分之一。徐林说,原本的千佛岩有9米高,顶部有5米在采石过程中被毁坏。

市考古所所长助理林必忠说,由于经费问题,下一阶段的发掘尚难以启动。

在距离千佛寺1公里的万佛寺,也有裸露的200多龛造像石窟,目前尚未作为景点对外开放。在潼南县城西北1公里的定明山北麓,还有126928尊造像,最早可追溯至隋代。目前是重庆市级3A级景区。

这些石刻总共加起来有1400多尊。徐林介绍,潼南的摩崖造像石刻总共有59处,但目前对外开放的极少。

展望

将学大足保护开发

如果成为国家级文物,就有更多资金对其进行发掘、保护。徐林说。

他回忆,最初发掘出的造像,还能看到浅浅的红、青颜色,在日晒雨淋中已经褪色,如果资金充足,这些都是可以采取保护手段的。

潼南县文广新局副局长黄兴建说,下一步要对潼南县的石刻文物做保护与开发的整体规划。

我们与石刻之乡大足、安岳接壤,也想朝大足的石刻景区模式努力。他说,潼南石刻还有很大规模和历史价值可以挖掘,并且可以与当地菜花节、红色旅游等联合打造。

编辑:舒玮娜 责任编辑:李伟 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