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从娃娃抓起,去年全国儿童演出市场产值同比上升26%,在各演出门类中遥遥领先。不仅专业儿童艺术机构,各文化公司、剧团也开始青睐儿童演出。一片繁荣之下,儿童演出市场冷热不均却愈发明显:外国节目票价不菲,家长依旧趋之若鹜,而大多数国产制作还得靠低票价、多场次辛苦回本。
国外儿童节目年龄分级明确
由著名演员刘烨妻子安娜做代言人,1月28日至2月2日亮相上海儿童艺术剧场的《巴黎宝宝》动画音乐会未演先热。在儿童音乐专家管慧丹看来,《巴黎宝宝》被追捧并非简单的名人效应,它是法国巴黎影像中心在法国教育部、文化部支持下专为幼龄儿童开发制作的艺术启蒙项目,没有采用常见的莫扎特、贝多芬等名曲,而是根据动画情节原创配乐,2008年起每年2月在巴黎演出,已形成逾5万人次的固定观众群。
管慧丹表示,孩子在声音与动作的关联上有最强烈的直觉,因此很小就会闻乐而动。《巴黎宝宝》规避了《小苹果》式的大人律动,有大量适合孩子感官的2/4拍节奏。“比如《我的妈妈是飞机》,配合小朋友拿着降落伞落地的画面出现轻柔结尾,符合孩子对音乐的期待。”音乐会动画与日本动漫、美国迪士尼截然不同,用纯手绘呈现上世纪50—70年代欧式儿童动画风格,既有各国动画名作片段,也有多伦多国际儿童电影节及柏林电影节最佳动画短片等。主办方强调,“18个月大的孩子就可以参与。”
外国团队会主动为小观众划定观演年龄段,这是上海儿童艺术剧场工作人员编排2016年节目单时最直观的体会,“国外儿童节目分级细致入微,针对不同年龄段观众。相比之下,国内节目定位不明确,常有小观众进剧场看不懂或是嫌幼稚,吵闹着要离开。”
很多大人把儿童剧写得过于复杂
今年上海儿童艺术剧场“小宝宝启智系列”11台节目,都标注专门针对0—3岁婴幼儿观众,在剧场历史上这种类型节目还是首次集中出现。与《巴黎宝宝》类似,“小宝宝启智系列”专门针对儿童年龄特点开发。为3—12个月婴儿编创的《回到妈妈肚子里》,由丹麦AabenDans舞团表演:在纤维织物搭建起的纯白空间里,两位舞蹈演员带来全新的感官体验。感官体验剧《风来啦!》《亲亲小枕头》《一次美妙的旅行》培育宝宝感官敏锐性。《跳,跳,再跳一次》《翻滚吧,宝贝!》则用“舞蹈”这种孩子们看得懂的“语言”,让3岁以下孩子体验剧场演出魅力。在上海另一家儿童剧场小不点微剧场,英国节目《跳舞吧!宝贝》还特别为10—36个月婴儿定制《跳舞吧!小宝贝》。
“很多大人把儿童剧写得过于复杂,其实应该做减法,只保留最简单明了的故事。同时,很少有孩子会单独去看戏,所有儿童剧都需要面对成人。好节目必须让孩子和成人都有共鸣。”爱丁堡儿童戏剧节总监托尼·瑞奇为小不点微剧场引进国外节目时说。国内制作,一到互动环节,往往是演员穿着角色服装,走下台与小观众握手。而外国节目从不单纯靠“大家鼓掌”调动气氛。西班牙作品《米罗的星空》把孩子们带入绘画大师米罗的缤纷世界;《天空,我们的家!》通过可以悬浮于空中的道具,营造达利笔下的梦幻奇境。澳大利亚手影剧《影子大冒险》打破传统手影的界限,让小观众看到“热闹”,大观众看到“门道”。演员马伊琍一直是儿童剧忠实观众,她认为国外儿童剧创作“把自己的思维和情感降低到孩子的同等高度,还贯穿浅显道理。孩子们为一个萌蠢的动作、一个傻乎乎的表情乐得前仰后合,都想爬上台一起参与。”
儿童剧可适当地讲些生与死
国外同行大规模抢占演出市场,国内制作团队也不甘示弱。由上海儿童剧团队与俄罗斯共同创作,耗费近1年完成的《泰坦尼克号》2月11日—13日、20日—21日将在马兰花剧场连演10场。舞台上,一群老鼠、三只猫还有四条狗,讲述了在泰坦尼克号上发生的故事。尽管与经典电影撞名,儿童剧《泰坦尼克号》除了保留船难情节,几乎没有电影的影子。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兼导演蔡金萍认为,“儿童剧在给孩子们讲珍惜亲情、珍惜友情的同时,也应该适当地讲一些生与死。”这一观点与托尼·瑞奇不谋而合,“没有什么题材是儿童剧不能触碰的,孩子们在剧场中不一定非要感到快乐,他们可以感受到悲伤、愤怒和难过。有时候,他们比成人更善于处理这些情绪。”据介绍,《泰坦尼克号》是儿艺世界经典作品卡通版系列工程第一部作品,今后《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经典作品卡通版都将有可能陆续问世。
受到外国创作团队启发,今年6月,有300平方米、可容纳150名观众的小剧场将在上海儿童艺术剧场投入使用。上海儿童艺术剧场已有大剧场可容纳1200多名观众,仍然需要一个较小的、更有亲切感的剧场空间,“国外优秀儿童剧目、尤其是那些来自欧洲的剧目,从创作伊始便是专门为小剧场设计的。”小剧场每年将举办不少于100场演出活动,这也给国内制作者提出了新的思路。对于小观众而言,有时候大投入大制作未必能胜过小而美的节目。(记者诸葛漪)
编辑:豆豆 责任编辑:颜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