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群体关于“提高成绩,必须通过补课”的认识与行为
各类群体关于“提高成绩,必须多做练习”的认识与行为
各类群体关于“月考有利于提高成绩”的认识与行为
各类群体关于“给学生排名次有利于了解和督促学生学习”的认识与行为
在基层调研的时候,很多校长和老师反映文化课课时太紧,比较严重的增减课时现象实是不得已的办法。但我们认真对照课程标准与教材,感觉课程整体设计还是恰当的,教学内容的课时安排不至于如此紧张。面对现实中的“大面积踩线”,我们还是需要客观而中肯地调查分析。
一些学校课程表“张冠李戴”
2012年下半年,我们面向初中校长与学科教师组织不记名的问卷调查。校长调查中选择题部分回收有效答卷182份,关于本校实际执行周课时数回收有效答卷143份。针对语文、数学、英语、科学、思品、综合实践等6门课程的学科教师调查回收有效答卷1484份。
调查主要从两方面切入,一是关于课时问题,了解真实的课时设置与教师期待的课时数;二是从教学活动管理的角度,看校长、教师对于某些做法的认识与行为。我们认为,学校教育行为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认识分歧与知行不一。
其实,在基层调研时,我们都知道,教室里张贴着的课程表是供上级部门检查的,班级中实际执行的课程表一般用粉笔竖写在黑板的最右侧。估计这是许多地方都存在的“阴阳课表”。
为了解“阴阳课表”现象的严重程度,我们请校长们分别填写“省教育厅规定的各门课程的周课时数”与“目前学校实际执行的各门课程的周课时数”,结果发现“两表”不一致的学校约占79%。
结合学科教师调查的数据,我们发现初中学校课时设置的主要问题是增加科学、数学与英语等文化课课时,大量占用信息、艺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时间,自修课几乎没有。文化课的周课时数平均多上4—5课时。
学校应规范设置课程,但为什么文化课课时紧张问题还如此突出?这应该从教学活动管理方面分析原因。一些不当倾向的蔓延应引起重视。
教学活动管理中的一些不当倾向
1.试图延长教学时间以提高学业成绩。
调查发现,57%的校长认可“缩短课节,增加课时数”的做法,且有41%的学校按此施行,反对这一做法的校长约有33%,但随众实施的有28%。校长们有增加课时的强烈动机。对于压缩单位课时多出的时间如何使用?86%的校长认为应是自修,但在自修课的利用上,虽有83%的校长反对占用自修课上文化课或测验,但实际上有60%的校长虽然反对,却在默许老师上文化课。调查显示,73%的学校中存在占用自修课上文化课的现象。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反映了基层存在“教学生”与“让学生学”的两种观点的对峙。
对于“补课是提高学业成绩的重要办法”,明确表示认可的老师只有11%-16%左右(科学教师高达29%),这说明大部分校长和老师并不认同补课。但是调查也发现,50%的校长虽然反对,但却在默许老师补课。据学科教师反映,无论认同或不认同,仍有32%至68%的学校存在程度不同、方式不同的补课现象。
调查发现,提前完成新课,延长复习时间是导致文化课课时紧张的另一重要原因。初中三年,各学科用于总复习的时间多数超过一个学期(或4个月)(语文54%、数学77%,英语35%,科学29%),且有少数学校花一个半学期进行总复习。这意味着近半教师提前一个学期完成新课,将九年级的课程压缩或提前到八年级,这种“夹生饭”教学无疑会导致学生怕学、厌学和弃学。七、八年级“课时紧张”的压力自然就增大了。
2.依赖作业操练来提高学生应试的熟练性。
目前,初中以作业操练替代理解学习的现象还比较严重。我们试图分析教师对此的认识与行为。
对于多做练习、题海训练,校长与学科教师们的认识与行为基本接近。除46%的科学教师和44%的思品教师认可题海训练的作用外,其他人群中认可题海训练的在17%—27%左右,明确反对并制止学生题海训练的约有32%—40%。
3.频繁考试迫使教学节奏加快,质量不高的试卷干扰了正常教学。
学校中的文化课考试非常频繁。大部分初中保留“月考制度”,有的甚至把测试的周期缩短为两周。表面上这是加强学习的反馈与督促,但这却助长了“只关注短时识记,不关注长远能力”的功利教学思想。
对于“月考制度”,73%的校长认为“月考有利于提高成绩”,但继续组织月考的约为42%,另外的31%的学校碍于规定已暂停月考。27%的校长承认月考弊大于利,但还有17%仍然坚持月考。
对于月考是否有利于提高成绩,不同学科教师的认识是不同的,认可率最低的仅20%,最高的达61%。从教师调查看,保留月考的学校目前还有62%-87%。这比校长调查所得的比例还要大。调查显示,教师中选择“不认同但还组织”的比较多,但校长中认同月考者众。
频繁测试需要大量试卷。如何保证每次测试所用的都是依照课程标准命制的有质量的试卷呢?这与学校测验的命题机制有关。调查显示,采用本备课组集体命制试卷的学校不多(英语12%、数学20%),而采用备课组内教师轮流命制、不同备课组交叉命制、委托其他学校命制或用其他学校现成试卷等占绝大多数。
试卷来源的随意性,可能让频繁测试变成冲击教学秩序、干扰甚至误导学习的重要原因。目前基层学校有片面强调“教考分离”的倾向,如果“剥夺”任课教师过程性测验的命题权,会把教与学引向迎合与无所适从,很难形成积极的诊断、反馈与改进系统。
另外,测试的方式、试卷的结构也对课程的实施产生很大影响。如英语学科,仅9%的学校采取“口语+听力+笔试”的测试方式,大部分学校采用“听力+笔试”的测试方式,还有7%的学校只有笔试。为确保每次测试的成绩,教师们会大量增加学生的书面作业,轻视英语学科听说能力的培养。
4.考试结果的过度运用,导致强势课程与弱势课程的严重分化。
尽管教育厅规定“各地不得以任何形式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不得以任何形式公布学生成绩,不得以升学率或考试成绩对学校、班级、教师和学生进行排名。”
但校长调查显示,22%的学校的所在地区完全按照考取重点高中的升学率的排名来评价初中;只有2%的学校会结合生源基础,按重点高中升学的进步率来评价;76%的学校表示当地已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综合评价体系,但重点高中升学率的权重较大的有41%,重点高中升学率未必是决定性的约有36%。从这个数据看,区域教育质量管理在向好发展,但单一评价的情况还比较严重。
关于学校是否还在给老师下达升学指标,39%的校长认可下指标的作用,所以继续施行这种管理模式;30%的校长因为“别的学校都还在下指标”,所以继续施行;17%的校长过去曾经下过指标,但现在已停止;还有14%的校长表示自己从来不给毕业班下升学指标。由此看来,目前还在下升学指标的学校约有69%。
对于是否进行考试成绩的排名,39%的初中校长认为“给学生排名次有利于了解和督促学生的学习”,主观上肯定横向排名的做法,但继续进行师生排名的只有18%。还有40%的学校虽然认为横向排名有弊端,但仍继续在施行。也就是说,目前还有58%的初中还在继续进行考试结果的排名。总体上约有1/4的老师否定且停止这种做法,其他3/4都有可能继续施行排名次的“激励手段”。
正是因为文化课有密集的考试以及强势的考试结果的横向比较,加剧了文化课的学业负担。而且各地、各校常以学期末的学业考试科目的“统测”作为评价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师教学成绩的唯一依据,促使学校增加文化课学习时间,挪用非文化课课时。评价结果的过度运用,在影响课程规范设置方面,存在着较为显著的“放大作用”。
教学管理如何改进
针对初中课程计划实施中的文化课课时紧张、部分课程教学导向偏离、强势课程与弱势课程的明显分化、教学活动的功利倾向等问题,我们除了要调整课程计划、完善学业考试外,还要重视教学管理的研究与改进,具体建议有:
一是加强教育督导和教学指导,严格执行《关于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把规范办学、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作为评价学校办学的基本要求和关键指标,真正消灭“阴阳课表”现象。
二是教育行政部门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科学考核学校,不以单一的统一考试分数来评价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师的教学成绩,克服过度加强相对评价的消极影响。
三是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认真执行“关于调整初中部分学科教学内容及要求的意见”,将一些学习难度较大、实用性不强的内容改为选学内容或直接删除。这些内容在面向全体学生的统测、统考和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中不得作为考试要求。
四是尊重课程性质,按照学科规律组织教学与过程性评价。科学课程要重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有充分的科学实验与探究活动的时间。英语课程要关注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加大学生在课堂中的语言实践机会,提升学生的听说能力和阅读写作能力。
五是要关注自修课的有效利用问题,控制集体补课。要切实遏制频繁的考试和盲目加快进度,提前复习的做法。要指导教师钻研命题,提高测验的质量,减少低劣测验对教学的干扰。
六是加强校本研修与专业培训,切实有效地提高师资素质。校本研修是提高教师执教能力,唤醒教师的“学生意识”的重要途径,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需要专门的载体。特别是英语学科教师的语言技能与专业素养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调研组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的蔡少军、许芬英、李冬梅、王耀村、牛学文、楼江红、伊红分别负责相应学科教师调查,对本调查均有贡献。本文执笔:张丰)
调查者说
“阴阳课表”不是个案
在基层中小学调研的时候,我们发现,有些学校的教室墙壁上贴着的课程表并不是班级中实际执行的课程表,学生心领神会地看下黑板的最右一列的简称或字母,便可知道当天要上的功课,而墙上的那张表主要是供上级部门检查用的。这种“两张课表”的情况恐怕已不是个别现象,在初中阶段,这一现象尤为突出。几乎所有的初级中学都在反映,文化课课时太紧,周课时太少,教学任务来不及完成,实验实践环节难落实。于是,增加文化课课时,减少实践学习时间的做法,似是“迫不得已”的办法,此种做法得到一定范围的同情与默认。
但是,规范办学行为,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是基础教育的底线。特别是保证实践性学习的应占比例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我们认真对照各门文化课的课程标准与教材认为,课程整体设计是恰当的,教学内容的课时安排不至于如此紧张。而现实中如此“大面积踩线”,要求我们必须客观而中肯地进行调查分析。
我们想通过这次调查,了解“阴阳课表”现象在多大程度上存在,了解目前挤占实践性学习时间,增设文化课的具体状况,分析初中阶段文化课课时紧张的背后原因。
当然,文化课课时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区域教育质量管理与社会环境等许多方面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但我们之所以从补课、作业、考试等教学活动管理的角度切入,看校长与教师在关于这些问题的认识与行为的分歧。这是因为在学生学业负担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很多学校以“加强教学管理”为口号,还在做“增”的文章。而事实上,学校教学管理中的许多习以为常的做法未必是正确的,“改进教学管理”才是当前应该选择的道路。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调研组)
专家说
“阴阳课表”背后是教育短视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调研组的调查数据显示,初中三年,各学科用于总复习的时间多数超过一个学期(语文54%、数学77%、英语35%、科学29%),且有少数学校花一个半学期的时间进行总复习。为了提前进入总复习,“赶超教学进度”则成为必用之法。这一现象,让我自然而然联想起“抢跑”一词。对于田径运动员而言,抢跑意味着犯规,取消参赛资格;对于教师而言,赶超教学进度这一抢跑行为不亚于“拔苗助长”。
在剖析“抢跑”现象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晰教育的目的是什么。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教育目的的表述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落实到学校层面,则是保护好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与诸多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
了解了教育目的后,我们再来看“抢跑”现象,不论是通过增加课时量、补课,还是加大授课容量,最终的目标都是留出足够的时间供学生长时间复习与纸笔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应试教育的烙印明显。学校做出“抢跑”选择,往往与教育部门的单一性评价有关。学校为了提升品牌效应,提高各类指标的数据,在无形中弱化了学校教育场景中的“人”,教育的目的变成了数字,如升学率、重点率、上线率等。不知不觉,学校教育与考试科目成绩画上了等号,“抢跑”现象愈演愈烈。
教育是为未来社会服务。爱德华兹曾说:“教育的伟大目标不只是装饰而是训练心灵,使其具备有用的能力,而非填塞前人经验的积累”。在教学过程中,盲目追求进度的“抢跑式”做法是不可取的。
“抢跑”,影响学生的思维认知发展。盲目求快,使一些孩子由于教师的点拨不到位而影响后续知识的学习,进而挫伤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慢慢成为课堂上的沉默者。反复做题与考试在无形中让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点呈碎片化状态,对于整个知识结构的了解反而成为学生学习的软肋。
“抢跑”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了解学情,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反刍消化,并依学情与教情布置合理的作业,是一名好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一味赶进度的教师,疲于应付教学进度,对试题、课本的研究显得力不从心,容易忽视对学科知识的理性研究,造成“讲多”、“练多”却“收获少”的现象。
“抢跑”弱化了人们对非考试科目的关注。在课程体系中,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所建构三级课程体系,能兼顾学生的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在赶超教学进度的过程中,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课量会因考试科目而减少或挤占,甚至形成不考不教和不考不学的现象。
其实,“人”的发展才是教育最本质的追求,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铭记和坚守的原则。(刘华贵 作者系湖北省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教科规划办副主任)
网友说
滋生“阴阳课表”的土壤是什么
@常永瑞:我是一名一线语文老师,对最近社会、网络等渠道流行的“阴阳课表”是深有感触的,只是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表现不尽相同而已。有的学校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在课程表上做手脚。例如,按国家规定某班级课程表上每周安排3节体育课,实际按2节授课,其中一节在下面画上横线等符号,这是安排给某位语文、数学等主课教师的辅导课或自修课;有的学校按国家规定在课程表上安排足了课程,在实际操作中像健康、法治、书法等课程就不安排具体科任教师,由班主任或科任教师兼着,上级检查了,就说本节课由在教室的老师担任;也有的学校,少先队、美术等一周安排2节实际上1节,或两周上1节,其余的留给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师。
@罗洪彬:部分教师教育教学技能较差,课堂驾驭能力不足,专业知识特别是教育方面的知识、技能不足,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在规定时间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更没有办法督促学生训练和强化巩固。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短板教师,在多数学校还存在不少。很多学校的艺体、综合学科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还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历史原因,一些艺体、综合学科教师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也相对较弱,再加上其专业的特殊要求,有些老师在教学时敷衍了事甚至“放羊”,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还促进了学生坏习惯的养成,导致学生、家长不重视甚至反感这些学科。因此,应加大针对教师学科教学基本技能的培训与考核的力度,同时还应通过区域调配、短期培训、考核评价等方式,使艺体、综合学科专任教师数量足,并真正“专”起来,适应岗位要求。
@马群:当前,在多数教师、学生、家长心目中,都有着要升学考试的主科与不升学考试的副科意识,对于占用不升考的副科,认为理所当然,甚至是敬业的表现,而没有意识到对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影响。而且,综合学科的教学,对硬件设备设施的要求较高。虽然很多地方都通过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检查,但真实的情况,却是很多学校的艺体、综合学科的设备设施都不能满足教学所需。因此,要通过宣传动员、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让全体师生提高认识,真正认识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同时,也要务实地为学校配置真正能够使用的、符合学校实际的设备设施,最好由学校自主采购,以满足艺体、综合学科教学所需。
@鱼影:一个班级“两张课表”,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在学生面前做表里不一之事,乍一看,实在是误人子弟之举,让人无法谅解。但如果究其根源,可能会发现,若将责任全部归咎于学校,把板子一味打在学校身上,同样有失公允。
固然,课堂效率不高、教师专业水平有待提升等,是滋生“两张课表”的不良“土壤”,但更深层次的“元凶”,则在评价!这里的评价,既包括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显性教育评价,也包括家长是否认可学校等隐性评价。若教育行政部门更多以教学成绩的优劣来评价学校,家长的满意度仅停留在以学校的升学率论英雄,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教育难免会出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博弈。因此,使评价更加科学完善、为学校提供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才是消除“两张课表”等教育怪象的应有之举。
编辑:豆豆 责任编辑:颜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