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教育部出台文件剑指乱象 艺术教育能否卸功利"包袱"

2015-07-17 14:25:00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刘博智

图片来源:网络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办法》等3个文件。其中最让家长关注的是,《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以下简称《测评办法》)明确规定,社会艺术考级、艺术竞赛等级名次证书等不能直接作为艺术特长测评的依据。

这次教育部将矛头对准乱象丛生的艺术培训考级市场,甚至在答记者问中,教育部还不忘提醒家长,不要听信某些机构移花接木解读政策文件的不实信息。

曾任南通市通州艺术学校副校长的语文特级教师凌宗伟,曾参与创办通州区第一个“艺术班”。对于艺术考级乱象,他有着亲身体验。

“学画画的,可以拿张别人的画去‘考’个十级,考钢琴的不识五线谱、考古琴的不知道宫商角徵羽怎么读,但一样会拿到级……”这些荒唐的事情凌宗伟都遇到过。在他看来,艺术教育被各种名目繁多,又暗渠丛生的培训考级带偏了。

艺术培训是怎么跑偏的呢?凌宗伟说:“艺术培训已经变成了一门‘生意’。各类艺术考级泛滥,良莠不齐,介入其中组织考试的部门非常多,教育、文化、艺术、社会团体,因为有利可图,谁都想插一脚,分一杯羹。”

在家长看来,那些金闪闪的证书背后,跟升学、特招有着或明或暗的关系。对学生来说,纯粹成为敲门砖的钢琴、舞蹈,跟奥数考试已经没有什么区别,扼杀了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社会考级不再作中小学艺术特长测评的直接依据。很多网友认为,文件的出台意味着艺术教育开始要拨乱反正了。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徐冬青认为:“艺术测评是素养测评,而不是比赛、技能教育,是考虑照顾每名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而不是把注意力集中于艺术天才。”

指标体系中,涉及基础的指标占了80%。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汪明说:“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应着力体现‘素质’二字。测评是面向全体学生,因此在测评指标体系中,基础性指标应当是核心。由于学生个人艺术特长培养会受到各种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作为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项测评,艺术特长的占比不宜过高。”

现在的《测评办法》还挂着“试行”两字,汪明认为,这意味着测评体系还是一个比较粗的框架,与现实操作可能会有一定距离,而且不同地区情况差异较大,如何结合地方实际细化具体实施办法,是下一步需要重点推进的工作。

在这方面,教育部的步伐也十分谨慎,采取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由各省(区、市)推荐1至2个地市或2至5个县市作为试验区。

一些专家根据测评体系的内容,提出了相应建议。其中,“校外学习”依据《测评办法》的文件界定,只是指学生“参与社区、乡村文化艺术活动,学习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欣赏高雅的文艺演出和展览等”实践性、体验性学习。

对此,凌宗伟建议,在具体操作层面,应该保持一个“开阔的视域”,他说:“不仅需要阳春白雪,也要把下里巴人纳入其中,只要这种艺术形式是陶冶情操、培育情趣的就可以。从这个角度说,将广场舞列入其中也无不可。”

对于中小学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社会已有共识,但对中小学艺术教育如何进行评价,不少人总是觉得无从下手,成了一个难题。汪明认为:“‘三个文件’分别从学生、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三个维度,对学校艺术教育的质量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评价,填补了艺术教育评价制度的缺失,我们有理由相信,‘三个文件’的出台,对于中小学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艺术课的命运比体育课还悲惨”,从艺术学校转到普通学校,凌宗伟看尽了艺术课的“世态炎凉”,“很多学校艺术课到了高二就全都停课了”。

这三个文件出台让他觉得提气,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跟综合素质评价挂上了钩,艺术教育就成了学校的必选动作,学校和家长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势必要上升几个量级”。不过,他也认为,这三个文件能否提高学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还要看将来的政策细化和落实。(记者 刘博智 见习记者 李萍)

编辑:豆豆 责任编辑:颜劲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