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微校计划”打通教育公平最后一公里

2015-07-08 10:51:05  来源:中国青年报

云南鹤庆县龙开口镇大箐口教学点,赵增老师在给学生上课。

暑假前,云南鹤庆县龙开口镇大箐口教学点的全体师生在教室前合了影。3个月后,希望工程将对这间老旧的木质结构教室进行彻底翻修。

15名学生、1间教室、1间教师宿舍兼办公室。赵增是这里唯一的老师,一干就是25年。一块黑板、几排桌椅、一根教鞭,教学设施和25年前比变化不大。

这是西南山区一所典型的农村薄弱学校。今年暑假过后,大箐口教学点将不再是现在的样子。

从2015年起,中国青基会深入推进希望小学“微校计划”,将贫困地区的村小特别是教学点作为希望小学援建重点,大箐口教学点就是其中之一。

据统计,全国约有15万多所乡村小学和6万多个教学点。其中相当一部分村小、教学点的现状和大箐口教学点类似,成为农村义务教育体系中最为薄弱的部分。这些学校大约占全国学校的40%,学生占全国的33%。

根据希望工程“微校计划”的总体部署,建成后的小微学校将“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课桌,吃饭有厨房,睡觉有铺位,学校有厕所,教学有设备”,成为安全适用、基本功能齐备的学校。

“过去,我们关注的是教育起点的公平;现在,我们关注教育过程、资源配置的公平。”推进“微校计划”之前,在三坑村小调研的经历让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涂猛深受触动。

两年前的冬天,“希望工程”的工作人员在三坑村小所在县调研了十余天。涂猛了解到,三坑村小连续8年没有一处可供上课的教室,只得租当地农户的房子上课。

走进“教室”,“鸡犬之声相闻”,常常是上着课就有鸡跑进教室,老师和学生一起把鸡轰走才能继续上课。天气一不好,“教室”就很黑,孩子们看书都很费力。一旦主人家有红白喜事,屋子便不能再用,老师学生只好再打“游击”。

“8年时间,也就是说至少有两届毕业生压根儿不知道学校该是什么样的。在他们的记忆里,学校就是农户的堂屋啊!”在涂猛看来,孩子们虽然有学上,但这样的教学条件、教育质量,如何保障孩子的未来?

三坑村小的例子并非个案,三坑村小所在的县,有近20个班级没有教室,均需租用农户堂屋上课。涂猛算了算,按一个班45人来算,有近1000名学生没有属于自己的课堂。

在调研中,让希望工程工作人员揪心的是,比起三坑村小,虽然很多村小、教学点有自己的教室、学校,但危房居多,更别提配套的教学设施了。教室里除了黑板、课桌再无其他设施。教师宿舍大多年久失修,很多学校甚至没有旗杆和国旗。还有些小微学校,上午9点~下午3点的6小时在校时间里,孩子们是不吃饭的,因为学校没有厨房。

希望工程针对小微学校的调研报告显示,小微学校是一种适应偏远农村地区适龄学生少而设置的规模较小的学校形式,普遍存在于西部和贫困地区,对保障农村贫困地区学生受教育具有重要作用,但小微学校在教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等方面与正规学校有很大差距。总体上讲,工作条件艰苦、教学任务重、教师待遇不高而且缺少全科教师和相应设备,小微学校边缘化的状况非常显著。

“教育过程不公平主要在于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在涂猛看来,希望工程过去通过那幅“大眼睛女孩”的照片传递出“我要上学”的信号,核心内涵是“救助”。而现在,通过“微校计划”传递出“我要上好学”的信号,其核心内涵是“救助和发展”。

“对小微学校硬件条件的改善只是一方面,不是把房子盖起来就好了。发展老师的能力,我们也在关注。”涂猛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希望工程推进“微校计划”的同时也在匹配其他项目,“同e堂课”就将作为配套项目来提高村小和教学点的教学质量。乡镇中心校的优秀老师将作为“影子教师”通过一助一、一助多的方式,与村小和教学点的老师结对,通过互联网输送优质的教育资源。

与此同时,希望工程还尝试通过“微校计划”和政府一起推动相应资源的配置。比如将道路通到学校,比如给“一师一校”的教学点增加一位老师和一位营养师。

3位老师加一个功能基本齐备的学校环境,是涂猛理想中小微学校的样子。而对于小微学校里的教师,涂猛也有自己的期待:“希望工程,最重要的是给人以希望。一个老师可以带给学生接受教育、改变命运、实现梦想的希望,但如何让乡村老师有希望?让他们有接受培训的机会和上升通道?这些都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据记者了解,“微校计划”的资金来源,除了发动企业大规模捐赠外,还将首次采用新媒体客户端众筹的方式,以满足社会各界人士的爱心表达。相关负责人还向记者透露,未来小微学校的建设过程,也将通过新媒体技术实现同步图像传播,使这一工程实施更加透明,满足爱心人士及时了解建设进展的要求和愿望。

编辑:胡燕磊 责任编辑: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