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所乡村小学的“教育现代化之旅”
■《人民教育》记者 李帆
四川,彭州,龙门山脉深处,26名老师,224名学生。这是一所汶川大地震后重建的农村小学。
龙门山里的孩子在这里学习钢琴、非洲鼓、法语,课堂上小组合作探究、质疑展示,曾让前来参观的法国驻成都总领事魏雅树惊叹着伸出大拇指。
“我有一个梦想,要把白鹿小学建成一所现代化学校,把山里孩子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的现代公民。”校长刘华兴说,自己爱做梦,也带领着白鹿小学全体师生去圆一个教育的“现代梦”。
农村教育现代化,最大难题是课程结构的现代化
走进白鹿小学,悠扬的钢琴声传了出来。
“我是三年级的王太辉,曾在彭州市举办的钢琴大赛上获二等奖。”端坐在钢琴前的男孩子落落大方地介绍着自己。他的老师说,学钢琴之前,王太辉还是一个流着鼻涕、说话唯唯诺诺的孩子,“一年多的钢琴学习经历,让他获得了自信,养成了良好的礼仪”。
白鹿小学是彭州市教育局授予的“钢琴艺术特色学校”。在课程表上,除了国家规定的音乐课外,学校每周还专设一节钢琴新授课、一节钢琴练习课,这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每天下午4点30分到5点30分,是钢琴社团雷打不动的活动时间;对于有钢琴天赋的孩子,学校还请了老师专门进行一对一辅导。
在白鹿小学,有多达十几门的社团课程,大都与音、体、美和综合实践类活动相关。为什么重视音、体、美这些“小学科”?刘华兴说,以前我们只重视考试和知识技能方面的科目,使校园缺少生机与活力,孩子们也不快乐。
“人的现代化,关键是人的素养的现代化。农村孩子最常见的是视野窄、与人交往能力差,这些都是人的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素养从何而来,从课程给予的营养中生长出来。
然而,“农村教育现代化,最大的难题就是课程结构的现代化”。按党中央部署,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目前已进入攻坚阶段。要完成这一目标,短板在乡村,而乡村学校的短板则在课程和师资。彭州市教育局局长高显忠曾做过调查,农村学校往往开不齐国家规定的课程,音、体、美最受忽视,社团活动更是相当于“零”。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彭州市教育局特别提出,要重视农村学校的音、体、美,老师必须是专职专业。
抓住这个时机,刘华兴跑到市教育局申请专项资金,为学校购买了20多台钢琴,达到了每10名学生一台钢琴的比例。“就是城里学校,也达不到这种条件啊!”说到这里,一向沉稳的刘华兴,声音不禁高了起来。
硬件有了,软件怎么办?刘华兴不犯愁。因为彭州市教育局有倾斜政策:一是农村学校不足500名学生的,按500名拨付教育经费;二是可以采用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弥补师资不足。
2014年,彭州市举办“中法古典音乐节”,白鹿小学是分会场。前来参加音乐节的法国友人走进白鹿小学,震撼不已:大山里的孩子彬彬有礼,用简单的法语与客人聊天、向客人介绍学校。最后,30多个孩子齐奏《欢乐颂》,全场沸腾了。
沸腾的还有白鹿小学老师的心。过去,白鹿小学是一所全彭州市排倒数的小学,老师感到很自卑。
音乐节后,刘华兴对老师们说:“谁说偏远的农村小学不能成为一所优质的现代学校?谁说农村孩子比不过城里孩子?搏一搏、拼一拼,我们不比城里学校差。”
教学改革实现教育重心的转移
刘华兴把“拼搏”的战场延伸到了课堂。
在彭州,白鹿小学是率先进行教学方式改革的学校之一。一位市教研员曾在白鹿小学随机听了十多节课,孩子们学习的参与度和自主性,让这位刚从美国学习回来的教研员大吃一惊。
二年级学习《曹冲称象》,一个孩子提问:“曹冲为什么能想到这么巧妙的办法?”
“因为他很聪明!”一个同学脱口而出。
“我不太赞成。别人就不聪明吗?关键是曹冲爱动脑筋。”
“我觉得这位同学还是没有说到点上。曹冲能想到办法,是因为他善于观察。我有证据,请大家看课文……”
“没想到,白鹿小学的课堂这么精彩。”该教研员说,学生的质疑一定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批判性思考的结果。而这些现代化素养,正是我国学生所普遍缺乏的。
刘华兴曾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中国学生说“1+1=3”,中国老师立即告诉他,“你错了,答案应该是2”。而英国老师听到同样的话,却会问学生“为什么”,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
“我们过去太乐于寻找标准答案了,教学就是围绕标准答案‘打转转’。但真实的世界,又怎么会存在标准答案?”
“特别是现代社会,我们不可能依靠背诵和记忆标准答案去创造、去发明。”
在刘华兴的带领下,白鹿小学的教学改革强调“个性展示,相互质疑”。一年后,白鹿小学迎来了市教育局的检查。
全新的课堂吸引了专家:自主学习时,学生鸦雀无声;小组合作时,交流热烈;个性展示时,淋漓尽致;相互质疑时,针锋相对。
他们评价,在白鹿小学的课堂上,切切实实看到了教育“重心”从教师到学生的转移。而这,正是当下这一轮教育现代化的焦点之一。
随着改革的深入,刘华兴的认识渐渐深化。他对老师说:“我们进行教改的最终目的不是成绩的提升,而是学生素养的提升。”
仅仅在教改一年之后,白鹿小学的学生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就从原来的倒数第三名,飞速进步到全市第四名。
教育现代化不是离开传统和乡土
在努力追寻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刘华兴也有很多困惑。比如说,他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教育现代化,是不是意味着去除传统、远离乡土?
思索良久,他得出的结论是:现代化不是“空中楼阁”,是建立在本土传统之上的现代化。
“我们要从传统、乡土中寻找教育的智慧,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才会有家国情怀、乡土认同。我们要让‘现代人’有根。”
白鹿小学地处大山深处,为了让孩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语文老师用7年时间开发出“习作实践活动”这一教育方法。
“山里孩子写作文,最大问题是找不到素材,无话可说。可我们在大山里,多么丰富的资源啊,孩子们却看不到,因为他们没有了感受生活和自然的能力。”语文老师杨春平在白鹿小学工作了10多年,对这一弊端看得很清楚。
在“习作实践活动”中,她带领学生登上家乡最出名的“白鹿顶”放声高歌。她给孩子们布置的家庭作业是,上山掰玉米棒子,下地挖土豆。她带着孩子们上网,让他们到网络世界搜索、了解家乡的悠久历史。在孩子们的笔下,开始出现家乡的美丽、对家长的理解以及对改变生活的向往。在一篇作文里,孩子写道:“谁说咱大山里的人穷!我的家乡处处都是宝,我爱我的家乡!”
杨春平常常被孩子作文里的质朴打动。她说,所有孩子都是一块璞玉,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打磨它,它就会散发出什么样的光彩。
而办学和教学都立足于乡土的白鹿小学,也渐渐散发出自己的特色和吸引力。近年来,不仅学生的流失率为零,就连一些外出务工人员子女也回来就读。
看到这些变化,刘华兴很感慨:“教育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的‘可改变性’,师生可以改变,学校也可以改变。这种特性,让我们这些后发地区、后发学校,也有了尽快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雄心壮志!”
编辑:徐强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