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琦深入吉阳区中廖村调研“美丽乡村”建设时提出
以“大脚革命”理念为引领 建设三亚海绵式美丽乡村
7月7日上午,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琦深入吉阳区中廖村调研“美丽乡村”建设工作。 本报记者 袁永东 摄
本报讯 (特约记者 梁路 记者 陈吉楚)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三亚建设国际化热带滨海旅游精品城市的重要载体之一。7月7日上午,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琦深入吉阳区中廖村调研“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他强调,要以“大脚革命”的理念和思维为引领,以“双修”、“双城”、海绵化建设的标准和要求,把中廖村打造成自然积存、自然过滤、自然净化、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生态宜居、民居特色、农旅融合、休闲体验、村容整洁、经济发展、文明和谐的美丽乡村典范。
当天上午,张琦一行顶着炎炎烈日,深入村落、农舍、田园实地考察调研,与村民亲切交谈,实地察看村容村貌,民居风格、生态环境、村道建设;详细了解村务公开、组务公开、基层党建、生态文明建设等情况,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中廖村美丽乡村概念规划设计方案汇报,听取中廖村、吉阳区等相关单位人员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想法,对中廖村实现无刑事案件、无群众上访、无吸毒人员、无违法建筑的目标给予充分肯定。
张琦强调,抓好基层党建是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建设美丽乡村是一项重要民生工程,要把它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廖村东连市区、南临国家旅游度假区亚龙湾、西靠国家海岸海棠湾,地理区位优越,交通发达便捷,要把它打造成全市美丽乡村的示范点。要在现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按照“双修”、“双城”和“大脚革命”、海绵化建设的理念,抓好村庄生态文明建设。要对现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不砍树、不拆房、不征地,不贪大、不求洋,只做减法、不做加法,根据当地的民风民俗进行规划设计,保留乡村整体的建筑风格,留存本土的特色文化,保住原始生态,护住山体和树木原貌。村庄入口处,要建起既有黎族文化元素又有个性标识的建筑。中和桥要提升改造,河道要梳整,桥头的山体、树木要在改造中加以保护,将其改造成村庄的生态景观公园。要规划骑行、步行道,村道绿化要海绵化,村道美化要突出艺术性。同时,可考虑建设农家小院,把古老的黎家农具、炊具等陈列其中,合理布局黎家的饮食文化、茶道文化、服装文化,复制一些古老的黎家船形屋,在废弃的磷矿里建起骑行旅舍,让人们从中寻找到乡村的记忆,记得住浓浓的乡愁。
张琦指出,三亚是专业化旅游城市,跟其他城市不一样,对生态环境要求特别高,要高度重视中廖村、六盘村等生态环境问题,让小河流淌,人畜和谐,充分利用清洁能源,以生态的办法利用雨水、处理污水、垃圾,为村庄的未来发展提供可持续的资源空间,保持乡村的纯美与朴实。
张琦要求,中廖村在现有党建基础上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要细化做实,对每一户每一家建立起台账,准确掌握村民信息,尤其是低保户的相关信息。村“两委”班子要加强党建工作,把民生作为党建的重要落脚点,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同时,要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抓好农村经济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继续抓好农村社会治安、环境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为建设美丽乡村添砖加瓦。
据了解,吉阳区中廖村是一个黎族聚居村落,环境优美,民风淳朴,2014年和槟榔村一起入选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也是今年市委宣传部与吉阳区结对共建的“文明生态示范村”。按照规划定位,中廖村将依托便捷的交通区域优势,充分挖掘其丰富的山水自然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以优越的农林生态环境为基底,打造具有黎族风情气息、资源独特性的文明生态示范村和美丽乡村试点村。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孙苏,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苗延红,市委常委、市农工委主任朱允山,市旅游委、规划局、住建局、吉阳区政府等单位负责人参加调研或座谈。
编辑:徐强 责任编辑:杨嘉